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
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
明月空悬镜,苍苔漫补衣。
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结合诗中重要字词、意象、手法等,联系原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全诗通过对望夫石的描写,表达了思妇的哀怨之情。“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首句写景,点出望夫石所在的地点是江上的危矶,用“人形”二字形容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望夫石的险峻奇特。颔联写望夫石上女子终日伫立,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颈联写月明之夜,照见女子泪眼盈盈。末联写望夫石上女子因思念而流泪,这双泪眼将永远流不尽,直到天边只剩下斜晖。

【答案】

译文:

江边的危矶上有块奇形似人的巨石,站在巨石上的女子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凝望远方。

我天天来这块石头上眺望丈夫,可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明月高悬,映照着她那如镜的脸庞。

她那被月光照着的衣衫上布满了斑驳的痕迹。

可怜啊,她那一双含情脉脉的大眼睛,泪水涟涟。

从此,她便成了千古以来最令人同情的人。

赏析:

崔颢的《长干行》写江南歌妓的不幸经历,抒发了歌妓的悲苦之情,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体的爱情诗,但与一般的民间爱情诗不同的是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情趣去描绘主人公的形象,从而使得这首诗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歌妓,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歌伎,她的命运坎坷,生活不幸,却依然怀有美好的爱情,这种爱情纯洁而执著。

首句写景,点出望夫石所在的地点是江上的危矶,用“人形”二字形容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望夫石的险峻奇特。“人形立翠微”这句写望夫石上的女子立着不动,仿佛是一位美人在凝望远方。“翠微”,指山色青翠,这里泛指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色。“人形”两字突出了望夫石的神奇,也突出了望夫石的险峻。望夫石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让人看见远去的丈夫,而她的等待却是一种无奈与悲哀,因此她只能在望夫石上看个够。“人形”一词,不仅使这个景物有了人的感情色彩和生命气息,也使这个场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第二句“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写这位歌女整日站在石头上盼望着她的丈夫归来。“终日”表明她盼望的时间之长,也表明了她的相思之重;“几时”则是问句,表明了她对丈夫的深深眷恋。这两句诗通过望夫石这一具体的景物,把望夫石上女子终日守候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终日”、“几时”这两个词语都运用得很巧妙,前者强调时间之久,后者强调盼望之切,二者相辅相承,共同营造了一种缠绵悱恻的凄婉氛围。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且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无限期待之意。

第三句“明月空悬镜”,写望夫石上的女子看到月亮高悬在天边照耀大地,她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明朗起来。“明月”一词既为下文女子的眼泪增添了情感色彩,也为整个诗歌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空悬镜”三字,一方面表明月亮明亮,另一方面也表明女子心中的迷茫和痛苦。

第四句“苍苔漫补衣”,写望夫石上的女子看着苍苔慢慢爬满了石头表面,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初穿着素雅的衣服站在石头上的情形。“漫”字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化。这里的“苍苔”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女子心中愁思的象征。她看着苍苔慢慢爬上了石头,不禁回想起当初自己穿着素雅的衣服站在石头上的情形。

第五句“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是全诗的结尾部分,也是最为传神的句子。“可怜”两字将读者的情感引向了无尽的悲哀之中。这句诗不仅将女子眼中流露出的悲伤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对丈夫生死未卜的担忧之情。而“千古断斜晖”则将这种忧虑之情推向了极致,它不仅揭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也展现了女子对丈夫生死未卜的担忧之情。

整首诗歌以望夫石为载体,通过对望夫石的描写,表达了思妇的哀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