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
清明暮春里(暮春:春季末)——暮春时节。
怅望北山陲(怅望:因思念而有所感触。北山:指墓地所在地,一说为泰山之北)。
燧火开新焰(燧火:取火用的木棒;新焰:新的火焰。比喻青春的活力)。
桐花发故枝(桐树的花,又名“白蜡花”;故枝:以前凋谢了的花枝。比喻美好的时光)。
沈冥惭岁物(沈冥:沉溺于某种境界或事物之中,不问世事;惭:惭愧)——因怀念逝去的朋友、亲人而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觉得自己对年华流逝感到惭愧。
欢宴阻朋知(欢宴:欢乐的聚会;阻:阻止;朋知:朋友和知己。因为疾病而不能参加欢乐的聚会,所以感到惋惜。)
不及林间鸟(不及:比不上;林间鸟:栖息在树林间的小鸟。比喻不如自然景物那样自由自在。)
迁乔并羽仪(迁乔:迁移;羽仪:古代帝王祭祀时所乘的车驾,这里借指高飞远逝。比喻不如鸟类那样自由地翱翔升空。)
【赏析】
此诗写诗人因病未能与友人同游郊野,触景生情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留恋之情,以及因疾病而不能及时行乐的遗憾。
首句“清明”点明节令,点染出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第二句“怅望北山陲”,则点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北山”既指坟墓所在之地,也暗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明自己对生死无常的认识。第三句写春意盎然。诗人从北方归来,见到万物生长的景象,心中充满喜悦。然而,由于疾病的缘故,不能与友人一同出游赏春,只能独自徘徊,这使他不禁惆怅。第四句写自己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之中,深感惭愧。“欢宴阻朋知”一句,既写出了疾病的原因,又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最后两句以“未如”“不及”作结,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幽美,富有真情实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