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在唐代文学家中,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接下来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苍苍丁零塞: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丁零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象征着荒凉和边远。这里的“苍苍”形容天空广阔无垠,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2. 今古缅荒途:通过对比古今,强调了边塞道路的漫长和艰辛。这里“今古”指的是历史的不同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3. 亭堠何摧兀:描述了边疆哨所的孤独与破败,“亭堠”是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建筑物,此处“何摧兀”表达了对这些设施的无力感和哀怜。

  4. 暴骨无全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战场上的尸骨无人收拾,无法保全一个完整的身躯。这种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5. 黄沙幕南起:形象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黄沙”和“幕南”共同构建了一个干旱而广阔的背景,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无情。

  6. 白日隐西隅:通过太阳的落山,象征了一天的结束,同时也隐喻了战争带来的疲惫和无力感。

  7. 汉甲三十万:虽然提到了“汉甲”,但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即汉朝的军队曾经参与过的战争。这里的“汉甲三十万”可能是指汉军的强大兵力,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军队在战争中的牺牲。

  8. 曾以事匈奴:这句话可能是在回顾历史上的一些军事行动,或者是在表达对过去战争的回忆和反思。

  9. 但见沙场死:表达了对那些在边疆战斗中牺牲的士兵的哀悼,“但见”一词增加了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绪。

  10. 谁怜塞上孤:最后的一句是对那些在边疆孤独生活的士兵的同情,这里的“谁怜”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命运的关切和怜悯。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生动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战争的深切同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战争残酷的感慨,以及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