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遗址在松萝,四十年来两度过。
滤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
村烟不改居人换,官路无穷行客多。
拖紫腰金成底事,凭阑惆怅欲如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述了他经过宜春的途中所见。以下是逐句解释及赏析:
- 重归宜春经过萍川题梵林寺
- 重归宜春:回到宜春这个地方。
- 经过萍川题梵林寺:经过萍川时题写于梵林寺(一座寺庙)。
- 梵林遗址在松萝,四十年来两度过
- 梵林遗址:指梵林寺的遗址。
- 松萝: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寺庙周围的植被或者自然环境。
- 四十年来两度过:意指四十年来他两次经过此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 滤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
- 滤水东奔彭蠡浪:形容湖水向东奔腾,如同被过滤的水一样汹涌澎湃。
- 彭蠡浪:指彭蠡湖的波浪。
- 萍川西注洞庭波:形容水流向西注入洞庭湖,波涛翻滚。
- 村烟不改居人换,官路无穷行客多
- 村烟不改居人换:即使村庄中升起了炊烟,但居民们依然会更换,反映了时间的变迁和生活的忙碌。
- 官路无穷行客多:官道无边无际,来往的行人很多。
- 拖紫腰金成底事,凭阑惆怅欲如何
- 拖紫腰金成底事:意为带着紫色腰带和黄金饰品的人究竟为了什么?这一句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和社会现象的困惑。
- 凭阑惆怅欲如何:站在栏杆上,感到深深的忧愁,不知道如何是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宜春的山川风物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名利追求的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刘禹锡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