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诗。

“同群公秋登琴台,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开头四句,诗人以登高望远的笔法写景抒情。“古迹”即指唐时的琴台,“同群公”指与杜甫一同登上琴台的朋友。秋天登高,触景生情,想到古人登高赋诗,抒发怀抱的情景。但如今只有“古迹”,而不见当年诗人和友人登临吟咏的踪影,不禁感慨系之。这里用典入诗,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琴台”是西汉时期的文化名胜,后来被毁弃了,只剩下一片荒废的废墟。“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诗人面对荒凉冷落的琴台,沉思默想,久久地凝望着这遗迹,好像看到千年前汉末三国时代那班文人雅士,曾在这里挥毫作赋、饮酒赋诗的景象。“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临眺”即凭栏远眺。“德与形神高”,“德”即德行,“形神”是人的形体和气质,“德与形神高”即道德高尚,精神崇高。诗人说,自己从这琴台开始凭栏远眺,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早已先于他来到这里,他们相互交往,志趣相投,彼此切磋,互相鼓励,其精神和行为都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这里诗人把当时一些有才学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比作琴台上的古人一样,他们的行为和品德都是崇高的。“孰知天地遥。”意为不知道宇宙多么广阔广大。这里既点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也表现了诗人胸怀的广阔无垠。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四时”即一年四季。“蝉”是夏天鸣叫的动物,这里借喻指夏天。诗人说:一年四季过得飞快,转眼间已是盛夏时节;在这炎热的季节里,突然传来阵阵蝉叫声,令人感到十分刺耳。这里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季节变化之快,以及夏日的酷热难耐。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万象”指各种事物或景象。“白帝”指四川的白帝城,这里借代指四川一带的山峦。“赤霄”指红色的云霞。诗人说:大自然的一切景物都已回归到它们的本处,只见平野上横卧着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山川;天空中红日升腾,云霞缭绕。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伏”通“敷”,暖和之意。“凉飙”即清风。《诗经·七月》中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礼记·月令》中说:“孟秋之月……寒风至,白露降,凉风始至。”可见“凉飙”是秋季特有的清凉之风。这里说,诗人仍然像过去那样经常到郊外去迎凉避暑。“燕雀满檐楹。”“燕雀”指燕子、麻雀一类小鸟。《论语·阳货》:“天将以夫子为木鐸。”《尚书大传》:“木铎之声,天下所共闻。”《汉书·东方朔传》:“鸟鸣于庭树,喜鹊噪而燕雀舞。”《后汉书·杜密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借喻指小人。“燕雀满檐楹”意谓这些小人挤满了屋檐和门楹之间。“鸿鹄抟扶摇。”“鸿鹄”指天鹅一类的飞禽。“抟扶摇”即盘旋在空中。这句意谓天鹅盘旋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人喻为燕雀,将君子喻为鸿鹄,表现了作者鄙夷小人、仰慕君子的思想感情。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物性”指事物的属性或本性。“渔樵”指打鱼砍柴的人。“各自得”指各自得到自己的满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各种事物的本性各不相同,而我的心愿却在于过隐居生活,像渔人、樵夫一样清苦度日。诗人说:万物各有其生存发展的本性和规律,而我则甘愿过着隐逸的生活,像渔人、樵夫一样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兀然”指醉醺醺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醉醺醺地回到草堂家中,还拿着酒壶中的酒壶继续喝酒。诗人说:我醉醺醺地回到家中,仍然拿起酒杯喝着酒。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晚年生活潦倒、寄身草堂的境遇以及他的傲骨不屈的性格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