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
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
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
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注释】
萧关:古关名,在今甘肃萧县西北。长剑:长柄大剑。役:服役。五原:郡名,汉置,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控弦:拉满弓箭。秦城、汉帝:指汉代的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西汉的皇帝刘邦。刁斗:古代军中用以报更的器具。羽书:紧急文书。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从军出塞,途经萧关时所见所感。
起联两句写旅途行程,“驱马”二句,写到达萧关后所见。“悠悠”二字,点出时间的漫长。“五原”,是边地,故有“永眺”之语。三、四句写对边疆的观察,“北虏三十万”,说明胡人之多;而“此中常控弦”,则写出了他们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这两句,既写出了边境的形势,也表现了作者的豪气。以下四句写对汉朝都城的观感。汉城高耸,旌旗招展,一派帝王气象。而此时正是夜深,刁斗鸣响,羽书频传,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五六两句写战事,“计莫就”、“议空全”表明战事不利,但“三策”又表现出作者的谋略。最后两句写自然景观和边塞的荒凉。“大漠横万里”,一片苍茫,令人感到辽阔无边,同时也暗示出边关的荒凉和寂寞。“孤城当瀚海”,以孤城面对浩瀚沙漠,进一步渲染荒漠的辽阔和凄凉。“落日照祁连”,则是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祁连山脉巍然屹立于沙漠之中,山影倒映在湖面,显得更为雄伟壮丽。
这首诗是作者在赴任途中路过萧关时所作,其内容主要是描绘了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具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翻译】
驱马前行长剑挥舞,长途跋涉来到萧关。
在辽阔的黄土地上眺望远方,心中无限感慨。
北方的敌军有三十万之多,这里常常需要拉弓上弦。
秦汉时期的京城长安横跨宇宙间,西汉的皇帝曾经治理过这里。
战鼓不断响起,战报一天接一天传来,
五路大军的计谋都无法实现,三种策略也都无济于事。
茫茫的沙漠纵横万里,人烟稀少,
一座孤立的城池面对着浩瀚的大海,落日照耀着祁连山。
心中充满了哀伤与痛苦,怀想那遥远的时代已经过去,无法再现。
更让人悲伤的是,夜晚的月光照耀着边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