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注释】

  1. 东阳:县名,在今浙江金华市。
  2. 剡乡:地名,在今浙江嵊州市南。
  3. 青山:指剡山。
  4. 绿水:指剡溪。
  5. 地气:这里指山中气候潮湿。
  6. 秋仍湿:秋天气候仍然潮湿。
  7. 江风晚渐凉:傍晚时江面吹来阵阵凉爽的风。
  8. 山梅:指梅花(一说指山茶花)。
  9. 溪橘:指柑橘。
  10. 谢客:指谢灵运(385—433),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辞赋家。
  11. 文逾盛:他的诗文超过以前。
  12. 林公:指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
  13. 流恨:因时光流逝而感伤。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山水之作。全诗以简洁明畅的语言描写了游览剡溪山水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谢灵运的仰慕和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
    首联“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描绘了诗人乘船从东阳出发,顺流而下,最终到达剡溪的景色。这里的“鸣棹”形容船只行驶时的声响,“回舟”则表明诗人已经回到了剡地。这两句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面,为后面的诗句奠定了背景基础。
    颔联“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剡溪美景的描绘。诗人用“青山行不尽”来形容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留恋;用“绿水去何长”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易逝。这句诗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颈联“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进一步描绘了剡溪地区的气候特点。这里的“秋仍湿”指的是秋季时气候依然潮湿,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而“江风晚渐凉”则是说当夜晚来临,江面上吹来的风逐渐带来一丝丝凉意。这句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展现了剡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
    接下来四句“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则转向了对剡溪周边植物和气候变化的观察。这里的“山梅”指的是山上的梅花,而“溪橘”则是指生长在溪边的橘子树。诗人通过描述山中的梅花依然盛开,而溪边的橘子却还没有被霜覆盖,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同时,这句诗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自己与友人之间虽然才华横溢但尚未得遇知己的无奈。
    尾联“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这里的“谢客”指的是谢灵运,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于世,而“文逾盛”则意味着他的文采已经超越了前人。诗人通过提到谢灵运的名字,表达了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赞赏。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才疏学浅感到遗憾,未能像谢灵运那样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优美,通过对剡溪山水的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和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