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舟阳羡馆,飞步缭疏楹。
山暝水云碧,月凉烟树清。
长桥深漾影,远橹下摇声。
况是无三害,弦歌初政成。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写的。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经过荆溪驿时,有感而作。
第一句“舣舟阳羡馆”,写诗人停船后,在阳羡馆休息的情景。“舣”是停的意思。“阳羡馆”即江阴县的驿站。
第二句“飞步缭疏楹”。这句写诗人下船后,在驿站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的情形。“飞步”形容走路很快。“缭”指回旋。“楹”是厅堂前面的柱子。
第三句“山暝水云碧”。写诗人眺望远处的群山,只见暮色苍茫,天水相接,一片苍翠碧青。这里用了两个动词“暝(míng)”“云(yún)”,一个表示天色昏暗,一个表示水波连天。
第四句“月凉烟树清”。诗人抬头望见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它倒映在清凉的河面上,使水中的烟树也显得格外清爽。
第五句“长桥深漾影”。这句写诗人看到长长的桥梁,在清澈的河水中投下长长的影子。“长桥”指的是横贯水面的长桥。
第六句“远橹下摇声”。这句写远处传来的桨橹声。“橹(lǔ)”是划桨用的竹制或木制的短桨。
第七句“况是无三害”。“况”是何况的意思。“三害”是指人世间三种祸害:水、火、盗贼。“初政成”,指国家刚刚治理好。
第八句“弦歌初政成”。诗人以“弦歌”喻国事,说国家刚刚治理好,应该用音乐歌舞来庆祝。“初政成”指国家刚刚治理好国事。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驿站停留和过江时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