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山一面,台殿已嵯峨。
中路见山远,上方行石多。
天晴花气漫,地暖鸟音和。
徒漱葛仙井,此生其奈何。

【题解】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余杭(今属浙江)游览时,登上了一座高山,从山脚至山顶有四层台阶,山上殿宇楼阁已经修得十分壮观了。他一路走来,只见山路曲折迂回,两旁的山峰高耸入云。

【注释】

①馀杭:指杭州。

②四回山一面:意谓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山路可以通达。回,四周环绕;面,面对。

③台殿已嵯峨:台上殿前已见高大的建筑物巍然矗立。

④中:指中间。

⑤上方:指山顶。行石多:路上石阶甚多。

⑥天晴花气漫:天气晴朗时,花香扑鼻而来,弥漫在空中。

⑦地暖鸟音和:气候温暖,鸟儿的声音也和谐悦耳。

⑧葛仙井: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地炼丹,后人称此山为葛山。

⑨奈何:无可奈何。

【赏析】这首诗大约是作者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春,游览了余杭后所作。诗中描绘了余杭胜景,并抒发了诗人游兴未尽,归途难舍的情感。

首联写登山所见。“四回山一面”,点明山之高大。诗人从山脚开始,由近及远,步步登高。这一句是说:山高峻,四面环抱,只有一条山路可以通达。“台殿已嵯峨”一句,进一步描写山势之高,台殿之伟丽,使人顿觉山高云淡,气象雄伟。

颔联写登山所见。上句“中路见山远”,是从正面描写山之高,突出其雄姿。下句“上方行石多”是写远景,突出其险峻。两句合起来,既写出了山的气势,又表现出诗人攀登的艰难与喜悦。

颈联写登高望远。“天晴花气漫”句写天气晴朗时,花香扑鼻而来,弥漫在空中;“地暖鸟音和”句写气候温暖,鸟儿的声音也和谐悦耳。两句都表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徒漱葛仙井,此生其奈何”两句是说:我在这里洗了澡(葛仙井),但人生有限,无法再继续往高处走。诗人用“何可奈”这一反问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感叹。

全诗写景工整,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意境开阔,给人以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