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涂跻楚望,策马傍荆岑。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沈。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紫盖山和玉泉山寺的美景,以及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这四句诗描述了紫盖山和玉泉山寺的位置和名称。紫盖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而玉泉山则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西湖南岸。这两个地方都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朝圣。

“指涂跻楚望,策马傍荆岑。”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紫盖山的情景。诗人指着紫盖山,表示他想要攀登这座山;而策马傍荆岑,则表达了他骑马沿着山路行走的决心。这里的“荆岑”指的是荆岭和岑岭,这两个地方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是诗人想要探索的目标。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紫盖山上所看到的景色。松篁是指松树和竹子,它们生长得越来越茂盛;涧谷则是指山中的溪流和山谷,它们也变得越来越深邃。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紫盖山上所经历的冒险旅程。他看到了奇异的景象,欣赏到了幽静的风景;他经历了艰难的旅程,但却忘记了崎岖的道路。这里的“奇”、“幽”、“历险”和“岖嵚”都是形容旅途中遇到的困难或挑战,但诗人却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困难。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这两句诗则是对佛寺的描述。上界和中天都指的是佛寺所在的方位,这里可以理解为佛寺位于天空之上或者中央位置。投佛影则是指佛像在寺庙中的形象,而扬梵音则是指寺庙中传出的梵音声。这里的佛影和梵音都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佛教信仰的存在。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这两句诗则是对佛教仪式的描述。焚香是在佛教仪式中常见的一种做法,它代表着对佛陀的敬意和虔诚。忏悔则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行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而礼足则是对佛教教义的实践,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戒律。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这两句诗则是对佛教传说的描述。灵异是指超自然的现象或者神秘的事物,它们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若有所对则是指与神灵进行对话或者是与神祇达成某种共识。神仙则是指传说中的仙人或者神仙们,他们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而真可寻则是指这些人和事都可以被人们找到或者发现。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这两句诗描绘了高僧的心境。逝者则是指已经去世的人或者事物,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远离俗世则是高僧追求清净、脱离尘世的愿望。初心则是指最初的心意或者是最初的愿望。这里的初心可以理解为高僧对佛教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这两句诗则是对寺院环境的描写。藓驳则是指苔藓覆盖的地面上的裂痕或者是岩石上的纹理。经行处则是指僧人走过的道路或者是修行的地方。猿啼则是猿猴发出的叫声,而燕坐则是指燕子筑巢时休息的姿态。这些景物都反映了寺院的古朴和宁静氛围。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沈。”这两句诗则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归真则是指达到真理或者实现涅槃的境界,它是佛教中的最高目标之一。寂灭则是指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状态,它代表着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而留迹则是指留下痕迹或者足迹,它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湮沈则是指消失或者被埋没的状态,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文化遗产并为之做出贡献。

整首诗歌通过对紫盖山和玉泉山寺的描绘以及诗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冒险旅程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魅力。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佛法修行的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