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兵驱绮罗,越女唱吴歌。
宫尽燕声少,台荒麋迹多。
茱萸垂晓露,菡萏落秋波。
无复君王醉,满城颦翠蛾。

【注释】

重经姑苏:重游苏州。姑苏,古称吴县(今江苏苏州)。绮罗:指华丽的衣裳。

越兵驱绮罗:越兵入侵后,将吴地的华丽衣裳都掠夺了去。

越女唱吴歌:在越兵入侵之后,越女的歌声也变得凄凉悲怆。

宫尽燕声少:宫殿被毁,燕子的叫声也变得稀少。

台荒麋迹多:宫殿废墟上,麋鹿的足迹随处可见。

茱萸垂晓露,菡萏落秋波。

茱萸:一种植物。

菡萏:莲花。此处泛指莲花。

【译文】

我重游姑苏,看到这里已是破败不堪:战乱中吴国的华丽衣裳被敌人掠走,留下的只有荒凉的宫殿和无数只奔跑的麋鹿。

清晨,露水沾湿了茱萸花,傍晚,荷叶上落下秋波涟漪。

如今君王已不再有醉态,满城的人都带着愁容皱眉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唐亡后吴中地区残破荒凉景象的写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兴衰盛衰的感概。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议论。

首句“越兵驱绮罗”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越女唱吴歌”,既写出越女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又写出她们悲怨的心情。“宫尽燕声少”,以燕的叫声来表现宫阙的荒凉,更突出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痛苦。这两句一气呵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感情充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颔联“宫尽燕声少,台荒糜迹多”,承上启下,承接前句中的“宫”,进一步写台榭的荒废与破败。“宫”与“台”同属帝王建筑,“宫”之荒败,暗示着“台”之同样;“燕声”与“靡迹”都是鸟兽行动的痕迹,“燕声”之稀少,则说明这些地方没有鸟兽活动;“台荒”则表明这些地方已经无人居住。“台荒”二字,概括了整个吴中地区的景象。“无复”二字则表示一种否定,即没有了往日繁华的景象。

颈联“茱萸垂晓露,菡萏落秋波”写景,以景衬情。“茱萸”与“菡萏”都是秋天的植物,而“茱萸”还带有浓重的药味,“菡萏”则是清香的莲蓬,它们在秋天的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象,都象征着国家的凋敝、衰落。“垂”、“落”两字,则表现出这些景物的变化之快,从而烘托出作者对国事的担忧与忧虑。

尾联“无复君王醉,满城颦翠蛾”写人,从人的角度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今再也看不到君王饮酒作乐的情景了,满城的百姓也都皱起了眉头,面带愁容。这一方面是因为国运不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百姓们对统治者失去了信心。

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杜牧诗风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