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皆陈迹,披图问远公。
戈鋋三国后,冠盖六朝中。
葛蔓交残垒,芒花没后宫。
水流箫鼓绝,山在绮罗空。
极浦千艘聚,高台一径通。
云移吴岫雨,潮转楚江风。
登阁惭漂梗,停舟忆断蓬。
归期与归路,杉桂海门东。

金陵阻风登延祚阁

极目皆陈迹,披图问远公。

戈鋋三国后,冠盖六朝中。

葛蔓交残垒,芒花没后宫。

水流箫鼓绝,山在绮罗空。

极浦千艘聚,高台一径通。

云移吴岫雨,潮转楚江风。

登阁惭漂梗,停舟忆断蓬。

归期与归路,杉桂海门东。

译文:

极目远眺都是陈迹,翻阅画卷询问远公。

戈矛剑戟三国后,车轿冠盖六朝中。

藤蔓缠绕着破败的城墙,芒花淹没了后宫。

江河水流声消失,山峦仍在绮罗之中空寂寥。

水边聚集的船只成千上万,通往天台的石径直通霄汉。

云雾移动遮掩吴国的山峰,江潮转动带来楚地的风。

登上此楼我自感飘零无助,停船怀念那断掉的蓬草。

回家的时间和道路都在哪里,只有杉树和桂花生长在海门东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金陵登延祚阁时所作。全诗通过对金陵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

首联“极目皆陈迹,披图问远公”,诗人站在延祚阁上,放眼望去,看到的全是历史遗迹,于是他拿出画卷,向远公(即慧理和尚)请教。这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的长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逝。

颔联“戈鋋三国后,冠盖六朝中”则进一步展开对历史的描绘。在这里,诗人通过“戈鋋”和“冠盖”这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了三国到六朝期间的政治变迁和繁华景象。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那个时代的留恋和感慨。

颈联“葛蔓交残垒,芒花没后宫”则是对金陵城的描写。诗人用“葛蔓”和“芒花”两个意象,描绘出了金陵城的荒凉之美。而“交残垒”则暗示了这座古城曾经经历过的战乱和沧桑。

接下来五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自然景观。“水流箫鼓绝,山在绮罗空”,“水流”和“山在”两个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空寂之感。而“箫鼓绝”则更加强了这种空灵之感。

尾联“极浦千艘聚,高台一径通”则再次回到了对金陵城的描绘。诗人用“极浦千艘聚”形容江面船只众多,而用“高台一径通”则形容了一条通向高处的道路。这里的“千艘聚”和“一径通”都给人以开阔、畅通的感觉,与前面的“空”和“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云移吴岫雨,潮转楚江风”,则进一步描绘了金陵的自然景观。这里既包含了对历史的回忆,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金陵城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