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炎州往朔方,岂知于阗望潇湘。
曾经陇底复辽阳,更忆东去采扶桑。
楂客三千路未央,烛龙之地日无光。
将游莽苍穷大荒,车辙马足逐周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如下:
家在炎州往朔方,岂知于阗望潇湘。
曾经陇底复辽阳,更忆东去采扶桑。
楂客三千路未央,烛龙之地日无光。
将游莽苍穷大荒,车辙马足逐周王。
注释:
- 家在炎州往朔方:指诗人的家乡在炎热的南方,而他的故乡在北方的凉州(今甘肃武威)。炎州和朔方都是中国古代的地名。
- 岂知于阗望潇湘:意为诗人没想到会有机会看到远方的湖南和长沙。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城邦;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
- 曾经陇底复辽阳:指诗人曾在陇山的底部和辽阳等地生活过。陇地和辽阳都是古地名。
- 更忆东去采扶桑:意为诗人还曾想到东方去采集太阳,这里的“扶桑”指的是传说中的太阳神国——扶桑树,位于东方。
- 楂客三千路未央:山楂客们成千上万,但道路漫长,没有尽头。楂客,即山楂客,指那些山楂树上结满了果子的人。
- 烛龙之地日无光:烛龙是一种神话中的神兽,据说它生活在大海之中,用它的尾巴照亮夜晚的海面。在这里,烛龙之地可能是指一个神秘的地方。
- 将游莽苍穷大荒:将要游览那广阔无垠的大荒野。莽苍,指广阔的原野;穷大荒,形容极远的荒野,也暗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 车辙马足逐周王:车辙和马蹄的痕迹追随周王,表示诗人愿意追随周朝的脚步,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游历经历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诗人从家乡出发,经过遥远的路程,最终到达了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了湖南和长沙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山楂客们的勤劳与坚韧,也见识到了烛龙之地的神秘与壮美。最后,他表达了自己对广阔荒野的向往,以及追随周朝脚步、追寻理想和信仰的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和激情,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那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