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春态深,寄游恣所适。
宁妨花木乱,转学心耳寂。
取性怜鹤高,谋闲任山僻。
倚舷息空曲,舍屦行浅碛。
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
碑残飞雉岭,井翳潜龙宅。
坏寺邻寿陵,古坛留劫石。
穿阶笋节露,拂瓦松梢碧。
天界细云还,墙阴杂英积。
悬灯寄前焰,遥月升圆魄。
何意清夜期,坐为高峰隔。
茗园可交袂,藤涧好停锡。
微雨听湿巾,迸流从点席。
戏猿隔枝透,惊鹿逢人踯。
睹物赏已奇,感时思弥极。
芳菲如驰箭,望望共君惜。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语言的把握。
本题中,“与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经箬里宿天居寺忆李侍御”一句是全诗的第一句,写诗人在晴朗的春日,与友人一起泛舟,经过招橘、箬里的小径,来到天居寺。第二三句写诗人寄情于自然,不拘泥于俗尘。第四句是说:我喜爱鹤的高傲之性,喜欢山中的宁静幽深。第五六句是说:倚着船舷听那空谷中的回响,脱下鞋行走在浅沙上。第七八句写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一位采野梅的村姑,又看到一幢残存的碑石。
第九十到十二句写诗人在寺庙周围看到的景物:飞雉岭上的碑石残破不堪,井边的古树被藤蔓遮盖住,庙宇旁边长满杂草。
第十三十四句写诗人在寺庙内所看到的景物:破落的寺庙紧挨着寿陵,古代的祭坛还留有劫后的石质痕迹。
第十五十六两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物:踏阶而上可以看到笋叶上露珠,房瓦上生长着青翠的松枝。
最后两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物:天上的云彩飘来,墙根的野草长得十分茂盛。
第十七十八两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物:寺庙里悬挂的灯笼发出的光芒已渐渐消逝,月亮升上了天空。
第十九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诗人与友人在寺庙里的交往。
第二十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物:微雨打湿了衣袖,溪流从席子上冲过。
第二十一段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在寺庙里的所见所感:猴子隔着树枝跳跃过来,鹿儿遇见人却止步不前。
第二十二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诗人对所见之物的欣赏。
第二十三到二十六四两段分别写诗人在寺庙里看到的景物:见到美丽的花草像飞驰而来的箭一样;望着这美景,不禁想到和友人在一起度过的良辰美景。
第二十七至二十八段写诗人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象:春天的气息就像飞驰的箭一样,远远望去与朋友共享这份美好。
第二十九段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十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象:微风吹拂着茶园,好让彼此的衣袖相触;藤间流水好让双方停歇佛事。
第三十一至三十二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风景:微雨洒湿了衣服,清流顺着竹席流淌。
第三十五至三十六两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象:猿猴在树上嬉戏,惊走了鹿群;而人却因为鹿儿惊吓而不知所措。
第三十七到四十四段写诗人在寺庙里所看到的景色:眼前的一切已经让人感到惊奇,更让人怀念的是时光的流逝,更让人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
最后五段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花儿开得飞快犹如奔驰的箭,我们望着它,共同珍惜它。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怀友的七律。全诗紧扣出游的主题,以游踪为线索,写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面。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山水之美、人情之美融于一体。
首联“晴日春态深,寄游恣所适。”写春日晴好的天气和出游的心情。一个“深”字把春意盎然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恣”字表现了游兴之高。
颔联“宁妨花木乱,转学心耳寂。”写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虽然看见花木繁茂,但内心却异常安静,仿佛进入了一个静谧的世界。
颈联“取性怜鹤高,谋闲任山僻。”写诗人的性格喜好。他喜欢高山上的鹤,喜欢山野的清幽,所以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喧嚣。
尾联“倚舷息空曲,舍履行浅碛。”“悬灯寄前焰,遥月升圆魄。”两句写诗人在船上倚舷而坐,眺望远方,心中充满期待。同时,他还点燃了一盏灯,希望能将光明传递给远方的朋友。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山水风光和自己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