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
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
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
心意不生时,内外无馀事。
【注释】
- 诗三百三首:指《诗经》中的“国风”(各地的民歌),共305篇,分为16个区域。
- 利智人:聪明伶俐的人。
- 观者便知意: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理解他们的意图。
- 不假寻文字:不用寻找文字来表达。
- 直入如来地:直接进入如来的境界或境界。
- 心不逐诸缘:心不被各种外物所牵引、所困扰。
- 意根不妄起:意念不随妄念产生。
- 心意不生时:当心意不起,就达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 内外无馀事:内心没有多余的欲望和念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对事物洞察透彻,心境宁静如水的境界。诗人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和追求。
诗中“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两句,通过描述一个聪明伶俐的人物,引出了观察者能够理解他的意图这一主题。这里的“利智人”指的是那些具有智慧和机敏特质的人,他们在面对事物时能够迅速洞察其本质,从而展现出他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接下来的两句“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洞察力的奥秘。在这里,“不假寻文字”意味着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文字或符号来获取知识或理解,而是通过直觉和领悟来达到认识事物的水平。这种超越文字的限制,直接与事物的本质相连接的能力,是诗人所追求的。
“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这两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心灵不被外界的种种诱惑和纷扰所动摇,而是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内心的平和与稳定,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之一。
最后两句“心意不生时,内外无馀事。”则是诗人对于这个境界的进一步诠释。当人们的心意不起,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时,他们就能够在内心找到一片净土,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内心平静、智慧深邃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要用心去感受、去领悟,以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