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
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
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
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
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注释】
策名:指应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十二载:指十二年。先文:在文学方面。迩来:近来。及门者:指登门求助的人。青云:比喻高官显位。素不群:一向不与一般人合得来。芸香吏:指做小官吏的人。黄鹄(hú):天鹅。素不群:一向不与一般人合得来。一辞:辞去。芸香吏:指做小官吏的人。沧江濆(fén):即沧海,指大海。散职:指罢官、免职。天听:《尚书·泰誓》“天听自我民听”,后以“天听”为上天的旨意。昭闻:明白、明了。承:接受。急贤诏:急求贤才的诏书。陶唐君:唐尧,尧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他姓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萧颖士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诗的开头四句写萧颖士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策名十二载”一句说,萧颖士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功名已有十二年了。“独立先斯文”二句说,他在文学方面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一时之秀了。这四句话是诗人的赞叹之词。
接着四句,诗人又写萧颖士的仕途。“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两句说,近来登门求教于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已经升任了高官显位。这是对萧颖士的颂扬。“青云岂无姿”三句是说,那些飞黄腾达的人固然有他们的本领和才干,然而萧颖士却一向不为世俗所容,自成一家。这又是对萧颖士的赞颂。
下面四句,是诗人对萧颖士的劝勉语:“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大意是说,你辞去了做文书的小官,已经几年没有做官了。这里,诗人劝勉萧颖士要安心学问,不要急于求取官职。“散职既不羁”三句说,既然你已经辞职闲居,就应当安心修养,不要再为尘世的烦恼所束缚了。“天听亦昭闻”一句意思是说,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上苍也会明白你的心意,给你机会的。
以下八句,诗人写萧颖士对自己寄予厚望。“虽承急贤诏”二句说,虽然你接受了皇帝求贤诏令的消息,但你没有去见皇上而辜负了他的期望。“薄俸”两句是说,我因受恩遇之重而感到惭愧不安,因此就更加勤勉地工作。“此言那足云”二句说,这些言语哪里值得提呢?诗人的用意是在表明,他对萧颖士的关心是真诚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鼓励萧颖士更加勤奋学习而已。
“和风媚东郊”三句写景。意思是说,春天来了,东风拂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这时百花争艳,万木竞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几句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烘托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时物滋南薰”二句,意思是说,随着春风的到来,各种植物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中,欣欣向荣。这两句描写了自然界的美好,也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宗师忽千里”三句是说,宗师先生忽然从千里之外来到了这里,使我十分兴奋。这几句话是对萧颖士远道而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全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