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假青腰女剪成,绿罗囊绽彩霞呈。
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却假青腰女剪成,绿罗囊绽彩霞呈。
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注释
- 木芙蓉三首:这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木芙蓉独特之美的赞美。
- 青腰女:古代传说中擅长织布的女子,这里用以形容木芙蓉的美丽如同被精心剪裁的绿色丝巾。
- 彩霞呈:形容木芙蓉的色彩斑斓,犹如天空中的彩霞一般绚丽多彩。
- 黄花菊:指秋天盛开的菊花,与春天的木芙蓉形成鲜明对比。
- 陶潜: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这里用其名字来象征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翻译
木芙蓉三首
二月清晨,黄鸟啼鸣,若木芙蓉此时开放,定能如牡丹般繁盛。然而天意却偏爱春光,让木芙蓉只能与秋风、白雪相伴,显得寂寥。木芙蓉就像被巧手裁剪成的青丝腰带,绿罗囊绽放出绚烂的彩霞。谁又能够怜惜它的寂寞呢,只有像陶渊明一样的人才能赏识它的独特之处,使它的名字传扬开来。木芙蓉只有在露寒之时才展现出最美的姿态,经过霜打后香气稍减。如果移植到宫殿中,不知会有多少人为之哭泣,妆容因之而更加动人。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木芙蓉在春天和秋天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木芙蓉独特之美的赞美和对其生命力的感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木芙蓉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和生命状态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木芙蓉独特的美感和坚韧的精神。同时,诗人以“青腰女”和“彩霞”等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木芙蓉的美丽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展现。此外,诗人还将木芙蓉与其他植物进行对比,进一步突显了木芙蓉的独特之处。
诗中“露寒方有态,为经霜裛稍无香”两句,不仅描述了木芙蓉在不同季节下的不同美态,还深刻揭示了木芙蓉的生命短暂以及美丽背后的哀愁和无奈。这种表达方式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瞬间的珍贵。最后,诗人以“只遇陶潜便得名”结束全诗,这不仅是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赞颂,也寓意着只有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人才能理解木芙蓉的美,使之得以传扬。
《木芙蓉三首》通过对木芙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花开花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木芙蓉独特之美的赞美。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