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
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
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
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

【注释】

  1. 鲁郊外:在鲁国的城外。
  2. 下车上高丘:指送别的人在车上望见朋友登上高处,就下马登到那里送行。
  3. 萧条:萧瑟冷落的意思。
  4. 黄云:即秋云。
  5. 举酒有馀恨:指送别时的宴会上举杯饮酒,感到遗憾,因为不能长久地在一起。
  6. 论边无远谋:指谈论边防问题,没有长远的计划。
  7. 河源:指黄河的源头,即今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南麓。
  8. 旌旆:旗子和军号。这里借指军队。
  9. 悠悠:遥远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送友人出城赴任,登高临眺,感慨系之,依依不舍。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怀,情与景浑融一体。
    开头二句:“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是说,送友之人来到鲁国城的郊外,便在车上望着友人所攀登的高台远去。“鲁”,春秋时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曲阜附近。这里泛指他乡。
    第三句:“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是写景。“萧条”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之情;“黄云”则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这几句的意思是:辽阔的大地笼罩着一层黄昏的暮色,夕阳西下,晚霞映照下的黄云秋色更显得凄凉。
    第四句:“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是说,送别之时举杯饮酒,心中充满了遗憾。因为彼此谈论边疆的事,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里的“有馀恨”与“无远谋”,都是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
    最后两句:“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是写景。诗人遥望黄河发源之处,只见旌旗飘扬,队伍缓缓而去,而自己的友人也像那飘动的旗帜一样渐行渐远。这里的“河源望不见”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