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山登第去,不似旧归难。
帆卷江初夜,梅生洞少寒。
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
名在仪曹籍,何人肯挂冠。
诗句原文:
故山登第去,不似旧归难。
帆卷江初夜,梅生洞少寒。
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
名在仪曹籍,何人肯挂冠。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翻译和赏析:
翻译
- 故山登第去 - 形容顾非熊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
- 不似旧归难 - 表达了诗人对顾非熊能够成功返回故里的感慨,与以往不同,这次回归似乎更加不易。
- 帆卷江初夜 - 描述了顾非熊启程时,江边夜晚的景象和帆船起航的情景。
- 梅生洞少寒 - 描写了梅花在洞穴中生长,暗示着环境的寒冷。
- 采薇留客饮 - 用古代的典故“采薇”来比喻招待远行的客人,留下他们饮酒作乐。
- 折竹扫仙坛 - 可能是指顾非熊清理或清扫了一些仙人留下的遗迹或场所。
- 名在仪曹籍 - “仪曹”通常指朝廷的文职官员,这里可能是指顾非熊在官府中有名。
- 何人肯挂冠 - 反问句,表达出即使有名望和成就,也有人会因为不愿意官场生活而选择放弃官职,辞官隐退。
注释
- 顾非熊:诗中的主要人物,一个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成功的人物。
-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即考中进士。
- 茅山:顾非熊的家乡或者他此次回归的地方。
赏析
本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顾非熊的仕途得意以及其背后的人生哲理。首联直接点出顾非熊的成功,颔联则通过对江上夜景和梅林的描述,营造了一种离别与重逢的氛围。颈联通过“采薇”和“扫仙坛”两个典故,表现了顾非熊对待友情和事业的认真态度。尾联以“名在仪曹籍”和“何人肯挂冠”作为点睛之笔,既表达了顾非熊的名利双收,又透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官场的不满。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唐风五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