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
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注释】
杂曲歌辞:一种诗歌体裁。昔昔盐:即《昔昔盐》,乐府旧题。去去:一作“来来”,意为匆匆离去。边城:指边疆地区。骑:指骑马的人,此处指征边戍边的将士。披衣,即“穿衣”。窥:偷看。落月:月亮落下。鸣鸡:报晓的鸡。连年别:指与家人长期分别,连续多年。那堪:哪堪,哪能忍受?长夜啼:长夜不寐而哭泣,形容思念家人之痛。功成:建功立业。应自恨:应当自己感到遗憾。辽西:古代指今辽宁省的西部地区,这里泛指遥远的边疆。
【赏析】
这是一首写征夫思妇别离之情的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中见景,景中含情,情景相生,意境浑成。
“倦寝听晨鸡”一句,是说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听报晓的鸡叫了。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包含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清晨的鸡鸣,是催人早起的号角,也是催人离别的号角,它唤醒人们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无奈的悲哀。这种痛苦和悲哀是来自生活的严酷现实,而不是来自诗人个人的不幸遭遇。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这句写边城的骑士们骑着马,扬鞭而去,留下诗人在闺房里愁眠,掩面流泪。这一句写征夫远行,妻子在家相思,一个“愁”字,把两人的离愁别绪都表达了出来。从这一句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妻子的深深依恋之情。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意思是说披上衣服偷偷地去窥视那已经落下的明月,擦干眼泪等待那报晓的鸡声。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深夜里独自面对落月、等待鸡鸣的情景。这一夜,诗人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看着天上的明月,听着远处传来的鸡鸣声,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意思是说:我连年被迫离别亲人,怎能忍受长夜不眠地哭泣呢?这里的“不愤”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被迫远离亲人的不满和愤怒之情。而“那堪”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长夜不眠地哭泣的痛苦和无奈。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意思是说:等到我建功立业的时候,应该为自己感到遗憾和悔恨。因为早晚都要出征边疆,所以我更应该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许和期待。他认为自己的事业有成之后,应该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让家人承受更多的思念和痛苦。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城骑士出征的场景和妻子在家中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依恋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家国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以及对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