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
馀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
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
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
乱蝶怜疏蕊,残莺恋好枝。
草香殊未歇,云势渐多奇。
单服初宁体,新篁已出篱。
与春为别近,觉日转行迟。
绕树风光少,侵阶苔藓滋。
惟思奉欢乐,长得在西池。
首夏犹清和联句
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
馀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
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
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
乱蝶怜疏蕊,残莺恋好枝。
草香殊未歇,云势渐多奇。
单服初宁体,新篁已出篱。
与春为别近,觉日转行迟。
绕树风光少,侵阶苔藓滋。
惟思奉欢乐,长得在西池。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夏日游西池》的联句。它描绘了夏日西池的美景,以及人们在这个季节里的快乐生活。全诗以“夏日”为主题,通过描绘西池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活动,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和谐宁静的夏日景象。
首两句“记得谢家诗,清和即此时。”回忆了谢灵运的诗歌,表达了对清和之景的怀念。谢灵运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景色著称,被誉为“山水诗人”。在这里,他的作品被提及,可能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西池美景的描述。
接下来的四句“馀花数种在,密叶几重垂。”进一步描绘了西池中繁花似锦的景象。这里的“馀花”,指的是已经凋谢但仍在枝头的花朵,它们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而“密叶”则是指西池中的荷叶,它们层层叠叠,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屏障。这四句通过对花、叶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西池自然景观的美丽。
接下来的六句“芳谢人人惜,阴成处处宜。”则转入人的感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欣赏之情。这里的“芳谢”指的是花儿凋谢,但人们依然珍惜它们的美丽;“阴成”则是指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地方,因为有了阴翳的存在,使得这些地方更加宜人。这两句通过对花、阴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西池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接下来八句“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继续描绘了西池中的生物们相互陪伴的美好画面。这里的“水萍”指的是水中漂浮的浮萍,它们在水中自由穿梭,为西池增添了一抹生机;“梁燕”则是指燕子,它们在梁上筑巢,与西池中的人们共同生活。这两句通过对水萍、梁燕等生物的描写,展现了西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
接下来的六句“乱蝶怜疏蕊,残莺恋好枝。”则转向了昆虫的世界。这里的“乱蝶”指的是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而“残莺”则是指黄莺,它们在枝头鸣叫。这两句通过对蝴蝶、小鸟等昆虫的描写,展现了西池中生物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跃动的景象。
接下来的四句“草香殊未歇,云势渐多奇。”则转入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里的“草香”指的是草地上散发的香气,虽然夏天炎热,但草地依然生机勃勃;而“云势”则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它们形状各异,变化莫测,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草香和云势的描写,再次展现了西池中自然景观的魅力。
接下来的四句“单服初宁体,新篁已出篱。”则转向了对人物生活的描写。这里的“单服”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服饰,而“初宁体”则是指刚刚恢复健康的身体状态。这两句通过描绘人物的健康状态和生活场景,展示了人们在夏日中的愉悦心情。
最后的四句“与春为别近,觉日转行迟。”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天,而“为别近”则是指离春天越来越近的意思。这四句通过对时间变化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春天的期待。
最后四句“绕树风光少,侵阶苔藓滋。”则转向了对环境变化的描绘。这里的“绕树”指的是环绕树木的环境,而“侵阶”则是指沿着台阶延伸的空间。这两句通过对环境变化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西池中自然景致的变化。
最后两句“惟思奉欢乐,长得在西池。”则回到了对西池美景的赞美。这里的“惟思奉欢乐”意味着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而“长得在西池”则是指这种快乐只有在西池才能长久保持。这两句通过对西池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这片美丽之地的深深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