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注释】

  1. 慈恩寺:唐代名刹,位于今河南洛阳市。
  2. 劳生扰扰:形容世事烦扰,无法安身。
  3. 故山岁晚不归去:故山,指故乡;岁晚,指年老体衰。
  4. 高塔晴来独自登:形容孤高独立,不随世俗。
  5. 林下听经秋苑鹿:林下,在树林下;秋苑,指秋天的园林;鹿,指鹿群。
  6. 江边扫叶夕阳僧:江边,指江边的寺庙;夕阳,指落日余晖;僧,指僧人。
  7. 吟馀却起双峰念:吟诗之余,忽然想起双峰的景色。
  8. 曾看庵西瀑布冰:庵,指寺庙;西,指西方;瀑布,指瀑布;冰,指冰封的瀑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慈恩寺偶成之作。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与思绪。
    第一句“往事悠悠添浩叹”,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感叹。这里的“悠悠”一词,既表达了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第二句“劳生扰扰竟何能”,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他觉得自己一生劳碌奔波,但最终却无法摆脱纷扰和困境。
    第三句“故山岁晚不归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这里,“故山”指的是故乡,而“岁晚”则是指年老体衰之时。诗人通过这个表达,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四句“高塔晴来独自登”,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高塔的场景。这里,“晴来”意味着晴朗的天空,而“独登”则表明诗人独自一人。这种孤独感,可能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第五句“林下听经秋苑鹿”,诗人在树林下静听经文,周围的鹿群在秋苑中嬉戏。这里,“听经”可能是佛教的修行方式,而“秋苑鹿”则描绘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平和与满足。
    第六句“江边扫叶夕阳僧”,诗人在江边扫落叶,同时看到夕阳下的和尚。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最后一句“吟馀却起双峰念”,诗人在吟诗之后,心中涌起了对双峰的思念。这里的“吟馀”意味着诗歌已经吟唱完毕,而“双峰念”则表明诗人对双峰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