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嵯峨里,神疏骨亦寒。
觉来谁共说,壁上自图看。
古翠松藏寺,春红杏湿坛。
归心几时遂,日向渐衰残。

【解析】

1.梦绕:梦里萦绕。

2.疏:散漫。

3.觉来谁共说:醒来时,有谁能与我共同谈论呢?

4.壁上自图看:在墙壁上自行绘制观赏。

5.古翠松藏寺:古代的松树隐藏在寺庙中。

6.春红杏湿坛:春天的红杏沾湿了祭坛。

7.归心几时遂:归乡的心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8.日向渐衰残:太阳正逐渐向西倾斜,一天将要结束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为岳州司马后。诗题下注“寄上荆渚因梦庐岳乃图壁赋诗”,说明本诗是诗人梦中游历岳州,于是作图壁间而作的,因此全诗都以梦境为中心。

首句“梦绕”二字总摄全诗,点明这是一首写梦的作品。次句直承首句,进一步渲染了梦境中的神奇、迷幻和恍惚。第三句又一转,由梦中写到醒后,与前两句相呼应。第四句“谁共说”,是说诗人醒后独个儿发问。第五至八句则写诗人在画壁上观赏梦中所见的美景。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梦境的抒发,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全诗写得迷离惝恍,充满奇幻色彩。

这首诗写诗人梦中游历岳州,于是作图壁间而作的。诗题下注说:“寄上荆渚因梦庐岳乃图壁赋诗。”可见诗人是把梦境作为艺术构思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出许多新意。

首联“梦绕”二字总摄全诗,点明这是一首写梦的作品。“神疏骨亦寒”是说梦中之景使人心神荡漾,仿佛连骨头也感到寒冷,这既烘托出仙境的迷离恍惚,同时也写出梦境之美。颈联写诗人在画壁上观赏梦中所见的美景。“古翠松藏寺”“春红杏湿坛”,既写了画面上的景物,更表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将梦境中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尾联是诗人对梦境的抒发,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归心几时遂”是诗人的感叹,表明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日向渐衰残”则暗示自己的处境日益艰难。

从结构上看,本诗采用了倒叙手法,即先写梦境之景,再写梦中之思,最后写梦中之叹。这种结构安排,使全诗具有一种迷离惝恍之感,同时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形象生动鲜明。《唐宋诗醇》评云:“此诗妙在不著痕迹,其用意深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