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僧去湘水,归雁度荆门。
彼此亡家国,东西役梦魂。
多慵如长傲,久住不生根。
曾问兴亡事,丁宁寄勿言。
【注释】
湘水:湘江。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相传战国时楚王曾于此地置邸舍以待南来之客。后因以“荆门”指代诗人的故乡。
亡家国:无家可归,国之无主。
役梦魂:使魂魄在外游荡。役,通“淫”,游荡,流连。
多慵,多懒散。犹言懒散。
长傲,常为傲岸不群所讥,故云。
生根:扎根,安居。
曾问兴亡事,丁宁寄勿言:曾经询问过国家的兴盛与衰败之事,再三叮嘱不要随意说出去。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唐洙的一封信,信中述说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并嘱咐朋友不必将此事告诉他人。全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自己不愿苟且偷安、随波逐流的态度。
首联写行僧去湘水,归雁度荆门,表明诗人已经远离家乡,身处异地,漂泊不定。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与归雁相比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无奈。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虽然彼此都是无家可归之人,但各自奔波于东西两方,无法团聚。这里用“亡家国”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既表明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又反映了自己在乱世中的无助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和困惑。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由于长期在外流浪,所以变得懒散、傲慢;而久留此地,则难以扎根、安居。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又透露出自己渴望回归家乡的愿望。
尾联再次提及自己的心事:曾经询问过国家的兴盛与衰败之事,再三叮嘱朋友不必将此事告诉他人。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国家前途的担忧,更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整首诗以行僧、归雁、亡家国等意象贯穿始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诗人通过这封信,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