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哀何极,仲宣悲苦多。
因思学文赋,不胜弄干戈。
自古有如此,于今终若何。
到头重策蹇,归去旧烟萝。

注释:

与杨秀才话别:我与杨秀才告别。

庾信哀何极,仲宣悲苦多:庾信的悲哀无穷无尽,张翰(字仲宣)的悲伤也很多。庾信是北周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哀江南赋》流传甚广,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因思学文赋,不胜弄干戈:想到要写文章,却觉得自己无法驾驭文字;想要挥舞武器,又觉得不如用笔杆子来得合适。文赋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而干戈则是战争用的兵器,这里比喻文学和武事的不同。

自古有如此,于今终若何: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吗?现在终究会怎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到头重策蹇,归去旧烟萝:到最后还是要靠双腿走路,回到故乡的时候也只能看到一片烟雨蒙蒙。蹇是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用两匹马拉着走;烟萝指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重策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乡时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离开蜀地返回长安时所作。诗人在这里与一位名叫杨秀才的人告别,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感慨。全诗以“与杨秀才话别”为题,紧扣题目,从离别开始,层层深入,通过对庾信和张翰等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

首句“庾信哀何极,仲宣悲苦多”,通过庾信和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庾信是北周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哀江南赋》流传甚广,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而张翰则是指东汉末年的张俭,他曾在洛阳任职,后因避战乱而归隐于乡野间,过着田园生活。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第二句“因思学文赋,不胜弄干戈”,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文事和武事的看法。他认为文赋和干戈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可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而后者则是用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工具。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第三句“自古有如此,于今终若何”,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反思。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提出了一个关于时代变迁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吗?现在终究会怎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最后一句“到头重策蹇,归去旧烟萝”,则是诗人在离别时的感慨。他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要靠双腿走路,回到故乡的时候也只能看到一片烟雨蒙蒙。这里的“重策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乡时的情景,而“旧烟萝”则暗示了作者心中那份淡淡的忧伤和不舍。

这首诗通过对庾信、张翰等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