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喧滑境,难驻寂寥踪。
逼夏摇孤锡,离城入乱峰。
云门应近寺,石路或穿松。
知在栖禅外,题诗寄北宗。

【注释】

喧:喧闹;滑:指山间小溪。由来喧嚣的世俗之地,难以驻足于寂寥的修行之途。逼:迫近。夏:夏季。孤:孤独。锡:锡杖,是出家人用的拐杖。石路:山路。或:或许。穿:通过。知:知道。栖禅外:在隐居修行之外。题诗寄北宗:写首诗寄给北方宗派。北宗:佛教宗派之一。

【译文】

自从来到喧嚣的小溪旁,就再也难以驻足修行之路。迫近炎热的夏天,我独自摇动着拐杖进入乱石丛生的山峰之中。听说云门寺附近有座寺庙,石路或许穿过松林。我知道他正在隐居修行之外,便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宗派。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诗人送乾康禅师入山过夏,并写了这首七绝相赠。全诗前两联写诗人与禅师告别时的情景,后两联写诗人对禅师远去的思念之情,最后以“题诗寄北宗”作为结句,既表明了自己要归依佛门,又表达了自己要为众生说法的心愿。

首两句点明送别地点、时间。“由来喧滑境”,即自来嘈杂的尘世中,这里指庐山东林寺附近的小溪边。一个“由来”字,写出了此地的喧嚣,也写出了诗人对此地的厌倦。“难驻寂寥踪”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心境。因为此地喧闹不堪,所以诗人无法在此地静下心来,只好离去。“逼夏”二句写诗人离城而去。“逼”,迫近,接近。“夏”,指夏季。“摇孤锡”,形容僧人行走艰难,如同独行在荒野上一样,用“摇”“孤”等词,更增添了旅途的艰险。“离”字,写出了诗人与禅师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入”字,写出了诗人离开城市之后踏上征途的艰难。“乱峰”,指崎岖不平的山峰,此处形容山路的曲折回旋。这两句是说,诗人迫近夏季,摇动着独行的僧杖,离开了这座繁华的城市,踏上了崎岖山路。

三四句描写了诗人送别后的感受。“石路”,山路。“或”,或许,表猜测语气。“穿”,经过的意思。“松”,指松树,这里指小路旁边的松树林。从这两句看来,诗人仿佛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云门寺附近,但山路崎岖,石路穿行在松树林中。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形象化描绘,也是对前两句内容的补充说明,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五六句写诗人对禅师远去的思念之情。“知”字承上启下,既是说诗人知道禅师要去的地方,也是说诗人知道禅师远去的消息。“在栖禅”三字,表明禅师不在俗尘中打坐参禅,而是在山林中隐居修行。这是诗人对禅师远去的原因的猜想。“题诗寄北宗”五字,不仅表明了自己要归依佛门的决心,还表达了自己要为众生说法的心愿。“北宗”二字,既表明了自己归依的宗派,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此诗是一首七绝。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结构严谨紧凑,构思巧妙新颖,是一首优秀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