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滨卧起恣闲游,宣室徵还未白头。
旧隐来寻通德里,新篇写出畔牢愁。
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同学同年又同舍,许君云路并华辀。
【注释】
漳滨卧起恣闲游,宣室徵还未白头。 漳水之滨,我悠然自得,尽情享受着闲适的出游乐趣。但我还未曾得到过朝廷的征召,还没有白了头。
旧隐来寻通德里,新篇写出畔牢愁。 我的故居已被人寻找到了,我也在写一首新诗来寄托我的乡愁。
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看到池塘中的蝌蚪,我想到了它们在水中自由游泳的样子,也想到了自己当年在朝中受到排挤的情形。听到鸟儿鸣叫,我想起了当年向皇上献酒的情景。
同学同年又同舍,许君云路并华辀。 我和许多同乡一起生活,我们都是进士及第后一同入仕的。希望你能够像那些飞腾于云霄之上的车辕一样,一路青云直上,高升官位。
【赏析】
这是诗人寄给主客张郎中的诗。此诗首二句说:我常在漳水边上闲散地漫游,可是还没有得到朝廷征召,还没有白了头发。“未白头”,是说自己尚未到老,还希望有所作为。次二句是说:我在故里寻访已久,如今才找到这里。“旧隐”,指作者过去的故居,“通德坊”是作者的里居。“通德里”,即通德坊。“新篇”,指作者写的新诗。“畔牢愁”,指作者的乡愁。“傍”是“边”,“畔”,是“旁边”。《楚辞·招隐士》:“悲故乡而发忿兮,泣余涕而霑衿。”王逸注:“言余涕沾衣衿也。”
三、四句说:池塘里的蝌蚪已经成了蝌蚪形的文字,小鸟在鸣叫声中,让我想起了当年献酒给皇帝的情景。这两句诗既写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又写出了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
五、六句说:和同学们在一起,又和舍弟在一起,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你一定能像那些飞腾云天的车辕一样,一路青云直上,高升官位。“同学”“同年”指同校读书的人,“舍弟”指舍弟李益,此时正在长安任左拾遗。作者以“君”,指张郎中。他当时在长安任主客员外郎。《旧唐书·职官志》载:“主客员外郎,掌四方夷落宾客贡献。”唐代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在应试之前要先到国子监礼部侍郎处登记备案,然后才能参加考试。所以,主客郎就是接待来自外国的宾客。
此诗为送别之作,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