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
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
【注释】
轧筝:《古今乐录》卷四云:“筝声轧,故谓之轧筝。其声如鸣瑟。”“轧”是形容筝音的轻重,“轧筝”即形容筝声抑扬顿挫。
秋山碧树:指秋天山色、树叶的颜色,碧绿而苍翠。一蝉清:一只蝉叫声清越,这里指秋蝉。
秦王女:《史记•春申君列传》:“秦女嫁晋陵庄王孙。”《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庄王)卒有疾,病甚,求其美女五人,曰:‘此医之良也。’……王乃以五美人遗秦女,秦女怜之,为王舍之……”后来,人们就用“秦王女”代称女子。
鸾凤:《文选》曹植《洛神赋》序:“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鸾凤,即喻女子美好。
【译文】
满座的人沉默无语,倾听轧筝的声音:那悠扬的筝声仿佛秋山中那碧绿树木上的一只蝉,声音清脆。只应曾送过秦王的女儿去与一位男子约会,她所发出的筝声竟像天边飘荡的云间鸾凤一样美妙。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的是一幅山水图。诗人在画中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语言平实,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富有诗意。
首句描写听轧筝的场面,表现了一个宁静、雅致的环境。满座之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聆听着轧筝的声音。这让人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就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句子。在这里,“满座无言”和“千呼万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轧筝之声的动人心魄。同时,“轧”字也巧妙地描绘出了筝声的特点——抑扬顿挫、轻重有致。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轧筝之声。那悠扬的筝声仿佛秋山中那碧绿树木上的一只蝉,声音清脆。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琴声比作秋蝉之声,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则是对人物的赞美。只应曾送过秦王的女儿去与一位男子约会,她所发出的筝声竟像天边飘荡的云间鸾凤一样美妙。这里的“只应”、“曾送”、“秦女”等词语都充满了诗意,让人联想到了那位美丽绝伦的女子以及她的筝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