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路不在地,马蹄徒苦辛。
上国闻姓名,不如山中人。
大宅满六街,此身入谁门。
愁心日散乱,有似空中尘。
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
方当秋赋日,却忆归山村。
静女头欲白,良媒况我邻。
无令苦长叹,长叹销人魂。
注释:
长安旅舍纾情投先达
岐路不在地,马蹄徒苦辛。 岐路不在地面,而在于心。
上国闻姓名,不如山中人。 在京城里听说某人的名声,不如在山中的人们了解他。
大宅满六街,此身入谁门。 大宅院里充满了街道巷道,我进入其中又能进入谁的门呢?
愁心日散乱,有似空中尘。 忧愁的心一天天散乱,犹如空中的尘埃。
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 到了秋天的白露时节,各种虫子都开始在草根间鸣叫。
方当秋赋日,却忆归山村。 正当秋天吟咏赋诗的时候,却想起了回乡隐居的山村。
静女头欲白,良媒况我邻。 美丽的女子头上已经白发了,好媒人还在我的邻居家。
无令苦长叹,长叹销人魂。 不要让悲伤长久叹息,长叹会使人的魂魄消逝。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的《秋思》。“长安旅舍纾情投先达”开篇即言自己身处长安旅舍,心情烦闷,于是想到先贤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以缓解自己的郁闷。“岐路不在地,马蹄徒苦辛。”诗人感叹道路坎坷,人生艰难。“上国闻姓名,不如山中人。”诗人感叹即使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也不如在山中有知己,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与支持。
“大宅满六街,此身入谁门?”诗人感叹自己虽身处繁华之地,却无法融入这个圈子,只能像过客一般路过此地,却无法真正地进入这个圈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迷茫和无奈。“愁心日散乱,有似空中尘。”诗人感叹自己的忧愁如同天空中的尘埃一样,无法摆脱。这种表达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接下来四句则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进一步描绘。“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诗人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白露时节,长安城内外的草木都沐浴在晨露之中,各种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鸣叫声此起彼伏。然而,这一切美景都无法让诗人感到愉悦,反而更加加剧了他的孤独和无助。“方当秋赋日,却忆归山村。”在这金秋时节,诗人想到了归隐的山村,那是他曾经向往的地方,也是他心灵的归宿。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只能在长安城中度过这个秋天。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诗的总结。“静女头欲白,良媒况我邻。”诗人感叹身边的女子都已经变得苍老,而他依然单身一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无令苦长叹,长叹销人魂。”诗人再次强调,不要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样只会消磨掉自己的生命力。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城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对于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无尽哀伤。这种忧伤的情绪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不禁产生共鸣。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