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读懂诗句,明确每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进行理解。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意思是:古木参天,苍苔满布,一层叠着一层,登高一望,使行人的旅途之思更加浓郁。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后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情。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意思是:太行山脚下,黄河水边,曹操建造的铜雀台西侧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陵墓。这三句写出了诗人登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致,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意思是:秋风萧瑟地吹进了芦苇丛中,使深秋的气息变得动荡起来;细雨过后,杨柳的枝条上还挂着薄雾,显得十分凝重。这句描写了诗人登顶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意思是:野花好像在为落花而哭泣,那晶莹的露珠挂满了枝头,使得树枝无法承受。这句写出了诗人登顶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答案】
秋日望西阳
(1)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译文:古木参天,苍苔满布,层层叠叠,登高一望,使行人的旅途之思更加浓郁。
(2)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译文:太行山脚下,黄河水边,曹操建造的铜雀台西侧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陵墓。
(3)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
译文:秋风萧瑟地吹进了芦苇丛中,使深秋的气息变得动荡起来;细雨过后,杨柳的枝条上还挂着薄雾,显得十分凝重。
(4)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译文:野花好像在为落花而哭泣,那晶莹的露珠挂满了枝头,使得树枝无法承受。
赏析:
首联写登高所见,古木、苍苔、几层、旅人,这些元素都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以“古木”开篇,便勾勒出一幅苍老而沉郁的画面。“苍苔”,是岁月的印记,也是生命的痕迹。诗人用“坠”字,既写出了苔藓的厚实、茂盛,又写出了它们所承受的重量。“几层”,既写出了古树的参天之姿,又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一望”,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而“旅情”一词,更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游历山水。“旅情”二字,既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呼唤。
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太行山下”四字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黄河水”三字,则是对诗人所望之处的具体化表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象征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铜雀台西”四字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深刻思考。“武帝陵”三字,则直接点出了诗人所望之地的历史背景。汉武帝曾于此建铜雀台,以纪念他的辉煌战绩。这一历史事件,既是诗人所熟知的历史知识,也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风”与“雨”两个意象,既是自然界中的常态景象,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秋风萧瑟,带来了一丝寒意;细雨过后,杨柳依依,仿佛还在回味着刚才的风雨之韵。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的美丽动人,也写出了他的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
尾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野花似泣红妆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野花凋零时的凄美景象。而“寒露满枝枝不胜”一句,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之情。诗人看着那些凋零的野花,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种感叹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生命价值的深思。
整首诗以“秋日望西阳”为起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从古木苍苔、行人远望到太行山下、黄河之水;从铜雀台西、武帝陵墓到秋风秋雨、杨柳残红;从野花凋零、寒露满枝到生命脆弱、红妆泪洒;最后由自然景观转入人生哲理,将自然与人生的相互映照、互相映射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