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
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
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注释】

1、子屈:指罗隐,因他曾被排挤而隐居山林。2、明主:贤明的君主。3、青山:指罗隐隐居的地方。4、年虚:年华虚度。5、尘枉:尘世的冤枉。6、逃名者:指那些逃避现实的人。7、岂微:难道微小?8、今: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仍然”。9、潜:暗中。

【译文】

人们都说你罗隐是委屈地隐居了,我却认为你并没有真正屈服。

在贤明的君主面前很难得到提拔,不如就回那青山中去吧!

岁月蹉跎,雪白了头发;世俗的委屈,污损了你麻衣的清白。

自古以来逃避功名的人都已死去,他们至今的名声难道还小吗?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对罗隐表示同情,同时劝慰他要继续为国效力,不要因为受到排挤而消极避世。

首联点出“人皆言子屈”,表明作者对罗隐的处境并不理解,甚至觉得罗隐是“屈”了。但紧接着一转,说“独我谓君非”,只有诗人认为罗隐并非真正的隐士,这又表现了诗人的理解和尊重。

颔联从侧面写罗隐的不幸遭遇。“明主既难谒”,意思是贤明的君主是很难见到的。这当然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太黑暗,贤能之士难得被重用。诗人虽然对罗隐有误解,但对他的遭遇还是表示了同情。“青山何不归?”则是从反面来表达对罗隐的安慰和鼓励,希望他能像古代那些避世的贤人一样,回到青山中去过闲适的生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颈联两句,是直接描写罗隐的。“年华”与“尘埃”相对,形象地写出了罗隐两鬓斑白、衣衫褴褛的形象。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抒情。诗人用这样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对罗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末联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古人往往把追求名利作为人生的目标。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指出:“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意思是从古到今,逃避功名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名声却不会小,他们的事迹依然会被人们传颂。这实际上是对那些逃避现实的人的嘲笑和讽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能够获得功名地位,而在于他是否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他的名声才会真正不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