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注释】
羁卧山中:被囚禁在深山之中,无法自由。
卧壑迷时代:隐居山林,不知世事变迁。
行歌任死生:随遇而安,生死有命。
红颜意气尽:形容人因年老色衰,意志消沉。
白璧故交轻:旧友已疏远,友情已淡薄。
涧户无人迹:山中人家很少来往。
山窗听鸟声:坐在山中窗前聆听鸟儿的叫声。
春色缘岩上:春天的色彩映衬着山石。
寒光入溜平:山中溪水的寒冷光芒照在平滑的石头上。
雪尽松帷暗:积雪融化后,松树林间显得阴暗。
云开石路明:云彩散去后,山中石头路上的阳光变得明亮。
夜伴饥鼯宿:夜晚与饥饿的鼯鼠为伴。
朝随驯雉行:清晨跟随驯养的雉鸡行走。
度溪犹忆处:在小溪边回忆往事。
寻洞不知名:寻找山洞却不知道其名。
紫书常日阅:每天阅读紫色的书籍。
丹药几年成:修炼丹药多年仍未成功。
叩钟鸣天鼓:敲打铜钟以警醒天地万物。
烧香厌地精:烧香以驱除地中的妖怪。
倘遇浮丘鹤:倘若遇到浮丘公的神鹤。
飘飖凌太清:飘渺不定,飞升至高远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在幽寂山林中的孤独、寂寞和对世俗名利的看破的诗作。全诗写景抒情,意境清幽,情韵悠长,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较优秀的作品之一。
“羁卧山中”二句,点出题旨。羁旅山中,不能像古人那样逍遥自在,只能“卧壑迷时代”,随遇而安,生死由之,无所牵挂。“红颜意气尽”,用“意气”二字,既表明自己的年迈体衰,也表明自己志趣的变化。昔日意气风发,如今则已“尽”,这自然使人感到怅惘、失望、悲哀。“白璧故交轻”,则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寂无依的原因。昔日朋友众多,现在则只有“白璧”般的老朋友尚在,而其他的如过江之卿等都早已“轻”了。这种变化,使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涧户无人迹”二句,写自己独坐幽居,静听山中鸟鸣。“涧户”“山窗”等词语,不仅渲染出一种空寂的境界,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听鸟”一句,更是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下四句,写诗人在幽寂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读书和炼丹。“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写山中景色,色彩绚丽多彩;“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写雪后初晴,山中松林笼罩在一片阴影里,云开雾散之后,山中石路上的阳光更加明亮了。“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诗人虽然已经走过许多地方,但是仍然记得曾经来过的溪水之处;至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山洞,他也总是去寻找。这些地方都是诗人曾经游历的地方。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诗人说自己虽然在山中生活,但并不放弃读书和炼丹。他经常翻阅紫色的书籍,修炼丹药,但至今还没有成功。这里的“紫书”可能就是指自己阅读的书籍;“丹药”则是自己正在修炼的一种药物或者法术。“叩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诗人说,每当他听到寺庙的钟声时,他就会敲钟来警示天地万物;每当他看到庙宇时,他就会烧香来驱除地中的妖怪。这里所说的寺庙,应该是指山上的寺庙或者道观之类的建筑。
“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最后两句,诗人说,如果遇到浮丘公的神鹤的话,那么他就可以乘着神鹤飞升到高远的天空中去。“飘飖”二字,既表现出神鹤的神异和威武,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从隐居山林开始写起,中间部分又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又回归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上。全诗结构紧密,脉络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充分体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