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
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
《寄外兄魏澈》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作品。卢仝(约775—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他的诗作多反映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其诗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
《寄外兄魏澈》: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亲情无法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哀怨。”何处堪惆怅”,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身处异地,无法与亲人团聚,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情亲不得亲”,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痛苦的情感深度。诗人通过描绘兴宁楼的景色,以及酒家的春色,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诗中的”兴宁楼上月”,象征着远方的亲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政治变故、家庭变故等),他们无法相聚,只能在月光下互相寄托思念之情。这里的”兴宁”二字,既指地名,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辜负酒家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无法实现团聚的无奈和遗憾。酒家春色虽然美丽,但却无法弥补心中的空缺。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示了他在面对亲情无法得到满足时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诗歌。”
在赏析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卢仝如何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诗歌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和韵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卢仝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关注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同时也关注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这种双重视角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在写作背景方面,卢仝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频繁且残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担忧。而《寄外兄魏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当时的文学中是非常独特的。
《寄外兄魏澈》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卢仝对人生和情感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卢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