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观海
诗人登上了位于渤海之滨的渤澥岛,站在岛上回首望东边,那古老的秦东门依稀可见。诗人感叹造物之功的伟大,于是挥动凿子,将这天然的美景凿成了天池的源头。海水浩渺,吞噬百谷,周流无际,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诗人在此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浩瀚无垠的景象,仿佛看到了天地的根源。
诗句释义:
- 北登渤澥岛:指的是登上位于渤海之滨的渤澥岛。渤澥,即渤海。
- 回首秦东门:诗人站在渤澥岛上回顾过去,望向远方。秦东门是古代的一座城门,这里用来象征历史的长河。
- 谁尸造物功:是谁创造了如此壮丽的自然景观。尸,同“施”,指施展、创造之意。
- 凿此天池源:用凿子在天然的海域中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的水池。天池,指天然形成的湖泊或水库。
- 澒洞吞百谷:形容大海的深邃广大,能够吞噬所有的山谷和小溪。澒洞,形容空间广阔无边无际。
- 周流无四垠:海水在广阔的海域中自由流动,没有界限。周流,指流动;四垠,指四边的界限或范围。
- 廓然混茫际:景象开阔而模糊,如同混沌初开一般。
- 望见天地根: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认为这片海域是天地的起源和根基。
- 白日自中吐:太阳从水面上升起,照亮整个天空。
- 扶桑如可扪:形容阳光明媚,温暖如春,使人感到舒适。扶桑,指太阳,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超遥蓬莱峰:诗人想象自己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上,遥望遥远的山峰。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地,位于东海之滨。
- 想像金台存:想象着那些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依然存在,令人向往。金台,指神仙所居之处,通常与仙境联系在一起。
-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诗人回忆起秦始皇曾经经过这里,希望能够像他一样有所作为,飞黄腾达。冀,希望之意。
- 扬旌百神会:扬起旗帜召集百神聚集在一起,祈求神明保佑。
- 徐福竟何成:徐福,传说中的一位求仙者,据说他曾跟随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诗人在这里表示对他是否成功的疑问。
- 羡门徒空言:羡慕门徒们虽然口头上谈论修仙之道,但并未真正实践。羡门,传说中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人之一。
- 唯见石桥足:只看到石桥的痕迹足够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 千年潮水痕:海水千年不息地涌动,留下了无数的痕迹。潮水,指海水上涨时的浪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大海景色的诗篇。诗人通过登岛远眺,展现了大海的壮美与辽阔。诗人感叹造物之神奇,用凿子将自然的美景变为天池。大海的浩渺无边,让人产生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富有画面感,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