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似纤腰嫩胜绵,自多情态竟谁怜。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注释】
1、纤腰:指女子苗条柔美的腰身,此处泛指杨柳枝条。
2、自多情态竞谁怜:自己有多少情感的姿态,竟是谁去怜爱。
3、游人不折还堪恨:有游客来而不折柳枝,尚可恨;折了又有何用。
4、抛向桥边与路边:柳丝随风飘落于桥旁、路边。
【赏析】
这是一首咏柳的绝句。此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全诗语言朴实,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第一句“狂似纤腰嫩胜绵”,是说柳树之姿,既狂且娇,既纤又柔。杨柳,以其细软的枝条和飘逸的风姿而著称。诗人抓住这特点,以夸张的笔法,写出它既像纤细柔弱的女子纤腰那样轻细柔软,又像绵绵的春雨那样连绵不断的特点。“狂似”二字,不仅写出了柳条的柔韧,也暗示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二句“自多情态竟谁怜?”则是从人的角度描写柳。这里的“自多情态”是说柳树有着很多的感情色彩。“竟谁怜”意思是究竟有谁来怜惜呢?这句既是对柳树的一种拟人化的描绘,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感情。
第三句“游人不折还堪恨”,是写游人之少,意含失望。“不折”是说有人欣赏,也有人不欣赏,但欣赏的人不多,所以还是有些遗憾的。
第四句“抛向桥边与路边”,是说柳丝飘飘,落在了桥边、路边。这里,柳丝被抛弃,是被人们无情地抛弃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兴手法和比喻手法,把柳树人格化了。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寄寓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