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关门日日开,古今名利旋堪哀。
终军壮节埋黄土,杨震丰碑翳绿苔。
寸禄应知沾有分,一官常惧处非才。
犹惊往岁同袍者,尚逐江东计吏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把握全诗内容,从手法、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此题要求赏析诗歌,注意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首联:“河上关门日日开,古今名利旋堪哀。”潼关驿站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它位于黄河之上,每天迎接着过往的行人,也迎来着无数过客。但无论是谁,来到潼关驿站都会看到那高耸的城门敞开着,而门里门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繁华热闹的市面,一边则是荒凉冷清的田野。这里既有人世间的繁华与喧嚣,也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颔联:“终军壮节埋黄土,杨震丰碑翳绿苔。”这两句诗人运用对偶的手法来写。先写到终军,终军以刚正不阿、忠心耿耿著称,他在担任长沙县令的时候曾因坚持原则而被贬为郡中小吏。终军死后,人们把他埋在了长安城西的灞陵桥下。后来,杨震出任东莱太守时路过那里,看到终军墓前的碑文,便感叹不已地说:“这是一位正直的人啊!他虽然死了,但是天下还有谁能像我一样去尊重他的志行呢?”于是他在墓前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着他自己的名讳和事迹。
颈联:“寸禄应知沾有分,一官常惧处非才。”这两句诗人再次回到潼关驿亭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这个职位,是因为皇帝看中了他的才干。但是,他深知自己并不是最有能力的人,所以总是担心不能胜任所任。
尾联:“犹惊往岁同袍者,尚逐江东计吏来。”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用反问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过去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怀念之情。他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现在应该在一起共同为国家效力,不应该像自己这样只能做个小小的官员。
【答案】
译文:
河上关门天天开着,古今名利令人哀叹;
终军壮节埋黄土,杨震丰碑长青苔;
寸禄应知沾有分,一官常惧处非才;
犹惊往岁同袍者,尚随江东计吏来。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人借咏史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篇开头两句,就点明题旨所在,即“古今名利”。诗人说,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就大业的人都是以天下为重,而不是把个人的名利放在首位。诗人用“古今”两字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既表明了时间之久,又显示了议论范围之广,同时也说明诗人并非凭空发论,而是有所凭藉。
中间四句,诗人通过对比来表现这一主旨。诗人说,那些为名利而死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比如终军,他因为坚持原则被贬为小官,死时也没有得到后人的尊敬;杨震则因直言进谏得罪皇帝而被削职为民,死后仍被后人敬仰。而那些贪赃枉法的人却得到了世人的赞誉。诗人说,即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官职,只要自己能够胜任,也应当尽力而为;如果因为害怕不能胜任而放弃,那么就是对自己人格的极大侮辱了。
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说,那些与自己一样的人都应该一起为国家效力;对于那些苟且偷生、只知享乐的庸人则应该予以鄙视。
这首诗通过对古今成败得失的比较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真正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才能赢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同时,这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古鉴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警醒世人珍惜时光,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