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
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
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
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
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
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
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
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
诗句释义:
- 百龄嗟倏忽:
- “百龄”指的是人的一生,“嗟”是叹息的意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迅速流逝的感慨。
- “倏忽”是指非常快速和短暂的时刻。
- 一旦向山阿:
- “一旦”意味着在某个特定时间或瞬间。
- “山阿”指的是山的旁边或山上。这里可能比喻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转折点。
- 丹桂销已尽:
- “丹桂”通常用来象征荣耀或美好事物,但在这里它可能象征着青春或美好的岁月已逝。
- “销已尽”表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失或终结。
- 青松哀更多:
- “青松”代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常被用来象征长寿。
- “哀更多”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和岁月变迁的哀愁。
- 薰风虚听曲:
- “薰风”指的是温暖而和煦的风,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慰藉或心灵的慰藉。
- “虚听曲”暗示着虽然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或歌声,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享受。
- 薤露反成歌:
- “薤露”是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酒,也常用来指代哀悼。
- “反成歌”表明原本应该用于悼念的歌曲却变成了欢乐的歌曲。
- 自有藏舟处:
- “藏舟处”可能暗指一个安全的地方或避难之所。
- 这句话表达了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或避风港。
- 谁怜隙驷过:
- “隙驷”指的是空隙中的马车,这里可能比喻匆忙而过的机会或生活片段。
- “怜”表示同情或怜悯。
- 这个句子反映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机会的惋惜。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的生命历程与自然景象的结合,抒发了对人生苦短、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借由自然景物的变化——从茂盛的丹桂到凋零的青松,再到转瞬即逝的薰风和薤露,以及人生的起伏——从高峰到低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此外,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即使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无常,也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接纳,使得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情感深度和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