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宜静夜,禅房开竹扉。
支公方晤语,孤月复清晖。
一磬响丹壑,千灯明翠微。
平生厌浮世,兹夕更忘归。
宿云门寺
山寺宜静夜,禅房开竹扉。
支公方晤语,孤月复清晖。
一磬响丹壑,千灯明翠微。
平生厌浮世,兹夕更忘归。
注释:
宿云门寺:住在云门寺过夜。
山寺宜静夜:山中的寺庙最适宜在寂静的夜晚住宿。
禅房开竹扉:禅宗修行者的房间用竹子做成的门打开。
支公:支道林,南朝宋时著名禅师,曾住持东阳郡吴兴县的永欣寺,后移锡虎丘山栖贤寺(今苏州市虎丘山云岩寺),人称支公。
方晤语:正好交谈。
孤月复清晖:一轮孤月又显得更加明亮。
一磬响丹壑:一声磬声在深谷中回荡。
千灯明翠微:无数的灯光在青山翠微之间闪耀。
平生厌浮世:平素厌恶世间的喧嚣繁华。
兹夕更忘归:今夜更加忘了回家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宿于云门寺时所做。诗人以“宿云门寺”为题,通过对夜宿云门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与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山寺宜静夜”,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宿之地为山寺,而山寺之静夜则成为了诗人夜宿的最佳选择。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寺内的景象,山寺宜静夜,禅房开竹扉,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幽静雅致的夜晚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山中寺院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支公方晤语,孤月复清晖”,则是诗人与支公相遇交谈的情景。诗人在与支公相遇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支公的睿智和豁达胸怀,同时也体会到了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带来的清晖。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与支公的交流,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夜宿云门寺时的宁静美景。“一磬响丹壑,千灯明翠微”,通过磬声和灯火的映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夜晚景象。这里的一磬和千灯都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分别象征着佛教的法器和佛教的信仰之力。而丹壑翠微则形象地描绘出山中的美景和夜色的交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祥和的夜晚之中。
最后两句“平生厌浮世,兹夕更忘归”,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感悟。诗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厌倦了浮华的世俗生活,而今夜又忘却了归途,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与纯净生活的渴望。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这首诗通过诗人夜宿云门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与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