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
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
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
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
须传出师颂,莫奏式微歌。

【注释】

王使君:指唐朝名将王浚。太原行营:在今山西境内,是唐代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当时为抗击突厥而设的临时军事基地。太白:指金星,这里用来形容唐玄宗。明无象:意即没有迹象。皇威未戢戈:意即皇帝的威势尚未收敛兵器。戢(jié):收藏,收起。诸侯:指唐朝的边帅们。持节:执掌符节。节钺(yuè):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所持的符节和斧子。山河:指山河大地,比喻国家疆土。汉驿:汉朝的驿站,这里指唐朝在边境上的驿站。旌旗:古代行军时所用的旗帜。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汉地与胡地分界处,两地相距不远,但风景迥异。双旌:指两面大旗。胡沙:指沙漠地带。七骑:指七个骑士。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形容战马奔腾,如惊飞的蓬草、飞翔的大雁一般;也形容战马奔腾,如骏马入云一样迅速。卢龙塞: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的古长城要塞。能消瀚海波:意即能使波澜壮阔的沙漠平静下来。瀚海:指沙漠之地。须传出师颂,莫奏式微歌:必须发出出征的颂辞,不要唱衰国的歌。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原意为“微乎微弱”,后来常用来比喻衰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叹边塞将士的军旅诗。诗人借咏叹边塞将士,抒写自己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全诗从“王使君”赴任出发,到“不奏式微歌”止,共八句。前四句写王使君赴任的情景。后四句写边塞将士的雄姿英发,抒发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首联两句,直陈其事。“王使君”是指唐代的名将王浚。“明无象”是说天象没有征兆,“皇威未戢戈”是说皇帝的威势还没有收起兵器。王使君赴任,自然要准备打仗,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没有把兵戈收起来的意思,王使君去那里是要领兵打仗的,这正说明唐王朝面临着强大的外族威胁,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的边疆。

颔联两句承上启下。“诸侯”指唐朝的边帅,他们手握重兵,控制着国家的边疆。“持节”是指执掌符节,也就是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政长官。“节钺”则是古代君王所执的武器,用来表示权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诸侯掌握着军权,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控制着国家的边防。

颈联两句写边地景象。“汉驿”是指古代汉地的驿站。“双旌度”,是指两面大旗,意思是说两个方向都有大旗飘扬。“胡沙”指沙漠地带。“七骑过”是指七个骑士经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汉地与胡地的分界处,两地相距不远,但风景却不同,一个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汉地,一个却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七个骑士从汉地经过到胡地,一路上都是风沙滚滚,十分艰难。这两句写的是边地的自然风光以及边地将士的艰苦生活。

尾联两句写边地将士的英勇豪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之情。“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意思是说,战马奔腾起来像惊飞的蓬草、飞翔的大雁一样;也形容战马奔腾,如骏马入云一样迅速。这两句是说,边地将士骑着战马,驰骋在战场上,勇猛无畏,勇往直前。“出师”指的是出征,“颂”指的是颂扬,“莫奏式微歌”是说不要唱衰国的歌。这两句是说,出征的将士应该发出出征的颂辞,不要唱衰国的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士气,取得胜利。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友人王浚赴太原行营所作。诗中以咏叹边塞将士为主,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之情。全诗风格雄浑豪放,意境开阔,语言简练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