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
席上弟兄皆杞梓,花前宾客尽鸳鸾。
孙弘莫惜频开閤,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理解其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写席间宴饮的情景。首句描写了宴会所在的环境,用“春寒”二字点出时令,暗示着主人对客人的殷切之情;第二句写宴席上奏乐的场景。“筝瑟琵琶”等乐器的声响,与夜阑更深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筝瑟琵琶”等乐器的声响,与夜阑更深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四句写宾客中的人物。“弟兄”是同族兄弟,“宾朋”是指其他宾客。诗人在这里用“弟兄”和“客卿”相对照,表明自己与韦氏兄弟都是志同道合之人。最后两句写宴会结束,送别宾客的情景。“孙弘莫惜频开閤”“韩信终期别筑坛”二句,以汉代人孙弘、韩信自比,表示自己有远大的抱负,要为国立功。最后两句是结语,意思是:削平群雄、安定天下的人,自古以来就难得。这二句诗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
【答案】
译文
楼台掩映入春寒,
丝竹铮锵到夜阑。
弟兄皆是良材美玉,
花前宾客尽如鸾鸾。
孙弘莫惜频开阁,
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
黑头公自古难。
赏析:
借席上宾主酬酢之乐而抒胸臆,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及建功立业之志趣。开头两句,描绘筵席上的景色。首句点明节令,次句写宴会的盛况。在乐曲声中,时间已进入深夜。“丝竹铮鏦”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发出的声响。这些乐器的声响与夜阑更深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既写出了宴会气氛热烈欢快的特点,也暗示宴会的主人对客人的殷勤之意。“弟兄”是同族兄弟,“宾客”是指其他宾客。诗人在这里用“弟兄”和“客卿”相对照,表明自己与韦氏兄弟都是志同道合之人。最后两句写宴会结束,送别宾客的情景。“孙弘莫惜频开阁”,“孙弘”指西汉时期的大司马孙宏,据《汉书·循吏传》载:“(孙)弘为郡守,劝农桑,务修德化,百姓向之,道不拾遗。”后因称善于治理地方者为“孙弘”。末句意为:像孙弘那样善理政务的人,不要舍不得多开门迎接来客;至于像韩信那样能建功立业的人,终究是要另筑高台以待他的。这里借用汉代人孙弘、韩信自比,表示自己有远大的抱负,要为国立功。最后两句是结语。“削玉风姿官水土”,这是说:像削去玉石一样清正廉明的品格,能够胜任这个朝廷的官职;“黑头公自古难”,这句诗的意思是:像历史上的诸葛亮那样,虽然头发已经变白了,但还被人们称为“黑头公”,这是自古以来就难得的事情啊!这二句诗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