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谁氏子
《古镜》
这首诗写一位名叫王生的人,他因为痴迷于道教而被人们所唾弃,最后落得一个穷困潦倒、无人问津的结局。诗中通过描绘王生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唐代社会对于名利的追逐和世俗的偏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王生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译文:
谁家的孩子如此痴迷?不是痴也不是狂是谁家的孩子?
他去王屋山当道士去了。
白发苍苍的老母拦住他的家门哭泣,他挽起衣袖留不住她。
年轻的媳妇眉如翠羽,年仅二十岁就已经出嫁了。
送他回家的时候路上痛哭,哭声震动了整个集市。
有人说他想学习吹凤笙,想要效仿灵妃的风采。
也有人说他追求的是时俗中的奇技淫巧,为了追求富贵而不惜冒险行事。
虽然神仙之说流传甚广,但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妄诞之谈。
圣明的君主贤能的宰相怎能被蒙蔽欺骗,我宁愿死也不愿在穷山中苟活到死。
唉,我的心意是多么真诚恭敬,愿意去教诲那些有学问的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罚一劝百是政令的根本原则,如果不听从命令就会被惩罚。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心情并怜悯我的处境,就请把这首诗抄下来给我带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王生的故事进行叙述和评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描绘王生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他对于名利的追求和执着,以及他在世俗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王生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诗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氏子?”这句话既是一个疑问句,也是一个陈述句,起到了引导下文的作用。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就为后面的叙述留下了空间。然后,诗人开始对王生的形象和行为进行描述:“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这里的“非痴非狂”是对王生形象的概括,表示他并不是那种愚蠢或者狂妄的人;而“去入王屋称道士”则描述了王生的行动,他选择去王屋山当道士,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接下来,诗人又继续描绘了白头老母拦门哭泣的场景:“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老母亲的行为来表达对王生的支持和关心。而年轻媳妇的出现则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她年仅二十岁就已经出嫁了,而且还是嫁给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丈夫的儿子。这个细节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红颜薄命”的故事。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送别时的泪水和哭声:“载送还家哭穿市。”这不仅仅是一个悲伤的情景,更是一种对于生活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最后,诗人通过“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这样的诗句来揭示王生的用心所在。他渴望能够像凤凰一样高飞,成为传说中的灵妃那样的美女。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努力和梦想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这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们的盲目追求。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忽视了真正的价值所在。“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那些关于神仙的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的,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世界的人才能够看清真相。“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山竟何俟。”最后两句则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告和期望。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明辨是非,不要被那些虚假的表象所蒙蔽,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事情。“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感慨和期待。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