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注释:

  1. 奉和:指臣子奉旨和作,是古代一种文学形式,即应诏所作的诗歌。
  2. 灵媛:美丽的女子,这里指的是宫女。
  3. 乘秋发:趁着秋天的时机出发。
  4. 仙装:仙女般的服饰。
  5. 警夜:提醒人们警惕夜晚。
  6. 月光窥欲渡:月光似乎窥视着渡河的情景。
  7. 河色辨应来:河水的颜色让人分辨出它即将到来。
  8. 机石天文写:在天体运行的机石上刻写天文知识。
  9. 针楼御赏开:在针楼上观赏御用的赏赐。
  10.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偷偷观察栖息在树上的鸟类,它们好像正飞向鹊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时期宫廷中的应制诗,是皇帝命令臣子创作的诗歌。全诗以“七夕”为题,通过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联“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描绘了宫女们趁着秋天的到来,穿着仙女般的服饰,提醒人们警惕夜晚的到来。这里运用了“秋发”和“仙装”这两个关键词,既表现了宫女们的优雅气质,也暗示了她们与七夕节的紧密关联。

颔联“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诗人通过月光和河水的颜色,表达了对七夕之夜的期待。这里的“窥”和“辨”,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七夕之夜的独特感受。

颈联“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诗人在机石上刻写天文知识,在针楼上观赏御用的赏赐。这一联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美的欣赏。

尾联“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诗人偷偷观察栖息在树上的鸟儿,它们好像正飞向鹊桥。这里的“窃观”和“疑向”,“栖鸟”和“鹊桥”,都增添了诗的韵味,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美丽景色和热闹气氛,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整首诗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有生活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