囝生闽方,闽吏得之。
乃绝其阳,为臧为获。
致金满屋,为髡为钳。
如视草木,天道无知。
我罹其毒,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郎罢别囝。
吾悔生汝,及汝既生。
人劝不举,不从人言。
果获是苦,囝别郎罢。
心催血下,隔地绝天。
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诗句解读:

  1.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这一句可能是对诗歌内容和背景的描述,提到这是古代的篇章,用于教育或启示。
  2.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这里的“囝”可能指的是闽人的孩子或者闽地的子嗣,而“闽吏”指的是闽地的官员。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闽地出生,而闽地的官员得到了他。
  3. 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这里的“阳”可能指的是孩子的生命或阳气,而“为臧为获”可能指的是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如养育、教育等。
  4. 致金满屋,为髡为钳:这句话中的“金满屋”和“髡”都是形容孩子得到的好处和待遇。
  5. 如视草木,天道无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认为上天对自己的惩罚是不公平的。
  6. 我罹其毒,神道无知:这里的“罹”表示遭受,而“神道”代表神灵的意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受到了神灵的惩罚,但神灵对此并不知情。
  7. 彼受其福,郎罢别囝:这句话可能是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意思是对方得到了幸福,而我却失去了孩子。
  8. 吾悔生汝,及汝既生:这里的“吾”指的是作者自己,而“汝”则是指作者的孩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当初决定生育孩子的后悔之情。
  9. 人劝不举,不从人言:这里的“人劝”指他人劝说,“不从人言”表示作者不听他人的劝告。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他人影响。
  10. 果获是苦,囝别郎罢:这句话总结了整个故事的主题,即孩子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受痛苦,最终不得不离开父亲。

译文:
在上古的时代,有一篇名为《补亡》的文章,它教导人们如何教育孩子。闽地的一位官员得到了一个孩子,但他并没有珍惜这个孩子,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孩子因此遭受了痛苦,最终不得不与父亲分开。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孩子和父亲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忽视和残忍。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揭露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爱和责任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