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注释】
杂句:诗的一种体裁,每句都由两行组成,第一行是诗句,第二行是注解,两句之间没有标点。
余有一大衣:我有一条特别的大衣。余:我。大衣:指僧人所穿的衣服。
非是世间绢:不是人间的丝绵。绢:丝绵。
众色染不著:各种颜色都不能沾染到它(指大衣)。
晶晶如素练:洁白晶莹,就像白色的绸带一样(指大衣)。
裁时不用刀:裁剪的时候不用剪刀。
缝时不用线:缝制时不用针线。
常持不离身:经常携带在身上。
有人自不见:没有人看到它(指袈裟)。
三千世间遮寒暑:《法华经》里说,佛祖有三万六千五百个毛孔,能挡住世间的冷热。这里用来形容袈裟可以抵御寒冷炎热。
无情有情悉覆遍: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感的事物,都能罩住。
如来持得此大衣:佛祖披着这条特殊的大衣进入空王殿。
【赏析】
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袈裟”。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有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是诗句,后一个分句是注解。
首句“余有一大衣”,是说“我有一条特别的大衣”。“余”即我,“一”是数量词,“大衣”是名词,指僧人所穿的衣服。“非是世间绢”说明这件大衣不是人间的丝绵。“绢”是丝棉,“世”是世间,合起来就是“人世”。“众色染不著”,“染”是沾污,“著”是着落、附着的意思。“众色”泛指各种颜色,“染”就是沾上颜色,“不著”就是不沾上。这句诗的意思是:这件大衣不会被各种各样的颜色沾染。“晶晶如素练”,是说这件大衣像白色的绸带。“晶晶”是光亮的样子,“素练”也是白色的东西,“如”是好像。这句的意思是:这件大衣洁白晶莹,就像白色的绸带一样。
颔联:“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裁时”是裁剪的时候,“不用刀”就是说不用剪刀;“缝时”是缝制的时候,“不用线”就是说不用针线。“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常”是常常,“持”是拿着。这句的意思是:这件大衣经常随身携带在身边,没有人能够看到它。
颈联:“三千世间遮寒暑。《法华经》里说,佛祖有三万六千五百个毛孔,能挡住世间的冷热。“三千”是数词,表示很多,“世间”指人间,“寒暑”指冷热。“遮”是挡住,“有情”和“无情”都是佛教用语,“有情”指有情感的事物,“无情”指没有情感的事物。这里的“有情”和“无情”指的是人。这两句的意思是: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的事物,都能罩住。
尾联:“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尾联是最后一句诗句,意思是:佛祖披着这条特殊的大衣进入空王殿。“如来”是佛,“持”是拿着,“得”是得到,“此大衣”是指袈裟,也就是这首诗谜的谜底。“直入”是径直走进,“空王殿”是佛教用语,指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泛指佛国。这两句的意思是:佛祖披着这条特殊的大衣径直进入佛国净土。
这首诗谜运用了对仗、顶针等修辞手法,谜面简洁含蓄,谜底别致独特,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