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
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
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
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
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
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分明了见三涂苦,世上名闻不相关。

【注释】

无事失却心:没有事时失去心性。

走向门前觅:到门前去打听,寻找。

旧知识:旧友或旧相识。

寂绝:寂静无声。

却归堂上审思看:回到家里再仔细思考一下。

改却众生称心安:让一切众生都满意。

出外求知识:到外面去寻找知识。

自向家中入涅槃:在自己家里悟道成佛。

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昔日有,今日无:过去有,现在没有了。

家计破除尽:家里的财产被破败殆尽。

赎得一群奴:用钱财买回了奴仆。

奴婢:指奴隶。

六人:六个奴隶。

一人有六口:一个奴隶有六个仆人。

六六三十六:这是说六加六等于三十六,是计算的数目。

我亦不拘伊:我不去管他,也不约束他们。

伊亦不敢走:他也不愿意逃跑。

若道菩提难:如果你认为菩提之道难以达到。

菩提:指觉悟。

少欲知足毛头宽:少欲则满足,知足则宽慰。

远离财色神自安:远离财富、美色和迷信,自己就能心安理得。

三涂苦:佛教术语,指三种苦:生老病死之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世上名闻不相关:世间的名声和声誉与自己无关。

【赏析】

此诗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诗人李频所作的《杂句》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佛法的领悟。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在无事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迷茫,因此他们会走到门前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意义。这个问题引发了作者的深思,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正目的。

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旧知者借问:“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那份宁静和平静,而这种状态是不应该存在的。于是,他决定回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家的所见所闻:“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在家里,作者开始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并努力改变那些让他感到不快乐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了佛法的智慧和道理,从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修行方法:“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在佛教中,涅槃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需要通过修行来实现。然而,作者并不追求外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达到这种境界,而是选择在自家中进行修行。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感悟,他逐渐实现了内心的解脱和超越。

作者总结了自己的修行心得:“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实践后,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他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曾经拥有过许多财富和荣誉,但现在却一无所有了。然而,这些损失并没有带来痛苦和遗憾,反而让他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此外,他还赎回了一群奴隶,这象征着他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事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论述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