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依真智,理逐心行。
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杂句其一十三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
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注释:
- 杂句其一十三:这是一首诗的第13句,可能是作者在某种心境下的所感所想,表达了一种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心依靠真正的智慧,而理性则跟随心的行动。
- 理智无碍,心亦无生:理智没有阻碍,心也不存在生死轮回的问题。
-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迷惑的人会认为有一个“我”,而觉悟的人则觉得没有任何情感。
- 通达大智,诸法不成:通达大智慧的智者,能够理解世间万物,使所有事物都无法成立。
-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没有了五神的主宰,六国的局势得以安宁。这里的五神可能指的是五行神,六国则是指当时的六个国家。
- 七死弗受,八镜圆明:即使面临七个死亡的威胁,也能够接受并无所畏惧;就像镜子一样,无论怎么照都能照见自己的内心,保持清澈明朗。
-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全面地理解佛经的意义。
- 过即已过,更莫再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去寻找或回忆。
-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现在的一切都不停留,不要被过去的记忆所困扰。
- 未来未至,亦莫预斟:未来的还未来临,也不要过早地做出计划或安排。
-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既然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差别,那么内心就会与佛心相同。
- 依空默用,即是行深:依靠虚空的法则默默地使用它,这就是修行的深度。
-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没有太多的法门存在,只需要面对眼前的一切,坦然接受即可。
- 无戒可持,无垢可净:无需执着于戒律,也无需追求清净。
-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深刻理解虚空之心,知道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因此佛法也没有固定的寿命。
- 若能如是,圆通究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圆满通透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通过描绘人的内心活动和外在世界的互动,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超脱物欲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比、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宇宙、生死、解脱等问题的看法。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给人以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