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这首诗偈的意境非常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烦恼,但烦恼似乎并未因此离去。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 有些人痴迷于寻求福田(即善因),而另一些人则盲目地接受拯救和度化。这表明人们对于修行和解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 因缘法则(十二因缘)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描述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里提到无法逃脱因缘法则的循环,暗示着人生的宿命和轮回。
-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 强调智慧而非认知(识),以及意义而非文字(语)。这是佛教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思想,提倡通过智慧领悟真理。
-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 佛心指的是慈悲之心,它如同一个种子一样在心中生根发芽。这里的“蠢动皆男女”比喻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平等,无论善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于这种平等观念的认同。
-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 天堂和地狱是佛教中描述善行与恶行的两种极端境界。这里指出没有建造这些境界的必要,因为每个人都已经生活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 “有无尽无馀”意味着没有终点,只有无边无际的存在。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超越生死轮回的无限可能。
-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 神和智都象征着佛的力量。作者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佛的智慧和力量。
-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 波罗蜜(菩提果)是佛教徒修行的目标,代表觉悟。作者用这个词语来表达佛陀教导的道路。
-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 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只要觉醒就可以成为佛。这里的“浑身加身佛”形象地描述了佛性无处不在,而“迷人自不悟”则提醒我们要觉醒自己的内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