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有时,常被有人欺。
一相生分别,见闻多是非。
已后入无时,又被无人欺。
一向看心坐,冥冥无所知。
有无俱是执,何处是无为?
有无同一体,诸相尽皆离。
心同虚空故,虚空是我师。
若论无相理,惟我父王知。
【注释】
- “昔日在有时”:指过去有人欺我,现在没有人欺负。
- “一相生分别”:佛家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灭则诸法灭,故有“一相生分别”。
- “见闻多是非”:佛家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产生“见闻”的因缘,所以“见闻多是非”,即多生烦恼。
- “已后入无时”:佛经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所以“已后”就不存在了,即没有时间可进入。
- “一向看心坐”,意思是一直坐在那里观察自己的心念。
- “冥冥无所知”:禅宗认为心外无事,无事无心,故“冥冥无所知”。
- “有无俱是执”:佛教讲空,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但人们却总是执着于有。
- “何处是无为?”:佛教讲无为,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当因缘消失即一切法都灭。
- “有无同一体”:佛家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灭则诸法灭。
- “心同虚空故”:佛家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即空),心也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所以心与虚空一样。
- “虚空是我师”:佛家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要观照自己内心的空,以消除对现象的执著。
- “若论无相理,惟我父王知”:佛家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当因缘消失即一切法都灭。
- “父王”:佛家的别称,这里是指佛陀。
【赏析】
这首诗是《维摩诘经》中一首著名的公案诗。全诗共分五节,每节四句,前二句为一节,末二句为一节,前后两节之间用逗号隔开。全诗内容涉及佛家的基本观念、修行方式、禅理、人生哲学等,是研究佛家教观和禅学的重要资料。
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禅宗的“看破”思想。禅宗认为,一切法(即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当因缘消失即一切法都灭。因此,要想达到心灵的宁静,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禅宗还强调,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以消除对现象的执著。这种“看破”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人的欲望、执着和痛苦的一种解脱。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描述了过去有人欺负我,现在我没有人欺负的情况;后三句描述了以后没有人欺负,但我仍然坐在那里观察自己的心念;最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看破”的修行方式。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消除对现象的执著,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