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
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只作阿孩儿。
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
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注释】
有人:指人世间的一切存在。
所知:知识。
事:指世俗之事,即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是非:对错。
闻道:听说。
相理:佛教用语,指世间一切法的空性。
心执:心有执着。
五岁更不长:指人的寿命短促。
阿孩儿:佛经中指小孩,这里指凡人或俗子,也就是普通人。
拳口咬:用手抓东西吃,比喻生活贫苦。
假花:指用假花装饰的佛像等。
权宜:权变,临时应变。
痴孩子:愚昧无知的人。
不识是权宜:不知道这些道理都是权宜之计。
无相理:不生起分别心,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
有作尽皆非:做任何事都是徒劳。
【赏析】
这首诗写人生无常,世态炎凉。
首联两句总写人生无常。“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这是说: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人们各有各的知识、经验和认识。“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这是说:听了那些说法(佛家的说法)后,就不会再执着于世俗之见,也不会再产生疑惑。这两句话,点明了人生无常的道理,指出世间万物都是变幻不定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
颔联两句进一步具体说明这个道理。“五岁更不长,只作阿孩儿。”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转眼之间就已经长大了;而作为凡夫俗子,却总是抱着幼稚的思想和态度,不肯长大。“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抱着拳头(表示自己不愿意去追求功名利禄等世俗之欲),那么他一辈子也摆脱不了这种思想,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满足。这两句话,进一步说明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
颈联两句写世俗之见和权宜之计。“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意思是说:虽然有些人把假花放在家里装饰着,看上去十分漂亮和端正,但是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地给人带来饱腹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空虚无聊。“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意思是说:这都是因为世人愚蠢无知,不懂得这些道理都是权宜之计,所以才会被蒙蔽了双眼。这两句话,批判了人们的愚钝无知,指出他们不懂得这些道理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尾联两句写人生的虚无和徒劳。“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意思是说:真正的佛法是没有相可说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而那些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两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论述的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道理,并提出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又提出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