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种善根深,同尘尘不侵。
非关尘不染,自是我无心。
无心心不起,超三越十地。
究竟真如果,到头祇个是。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久种善缘深如海,
与世无争不染尘。
非因外界不沾污,
自在心中无挂碍。
无心处即无分别,
超越三界超十地。
究竟真理本如是,
最终归宿是空寂。
注解:
- 久种善缘深如海:长久地培养和积累善因,就像大海一样深广。
- 与世无争不染尘:不与他人争斗,不染上世俗的尘埃。
- 非因外界不沾污:不是因为外界的原因而不受污染。
- 自在心中无挂碍:在内心中感到自在和安宁,没有挂念和牵挂。
- 无心处即无分别:当心灵处于无心的状态时,就没有了分别心,能够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 超越三界超十地:超越了人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佛界的十重天等境界。
- 究竟真理本如是:最终的真理就是如此,它是真实不变的。
- 最终归宿是空寂:最终的归宿是达到一种虚空和宁静的状态,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善根”、“尘”、“无心”、“三界”、“十地”等佛教术语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解脱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诗中的“久种善缘深如海”象征着长期积累的善良行为像大海一样深邃;“与世无争不染尘”则表明了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不被世俗所影响;“无心处即无分别”反映了禅宗中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王维《画山水》)的境界,即当心灵处于无知无觉的“无心”状态时,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超越三界超十地”则描绘出通过修行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界;最后的“究竟真理本如是”与“最终归宿是空寂”,则是对佛教终极真理的肯定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